探寻春州文脉④丨崆峒岩:钟灵毓秀 文墨传承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的阳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拥有楹联、粤剧、非遗、民俗等丰富文化资源,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为展示阳春精彩历史文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策划推出“探寻春州文脉”系列报道,进一步坚定阳春的文化自信,助推阳春高质量发展。

崆峒岩景区外景。受访者供图

崆峒岩景区风光。受访者供图

记者获悉,经阳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荐,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程序组织综合评定并完成公示,目前已确定阳春市崆峒岩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崆峒岩景区位于广东省阳春市河西街道,距阳春市区2公里,旅游交通区位条件便利。崆峒岩景区历史悠久,崆峒岩洞内拥有得天独厚的钟乳石笋,形态各异;洞内有古代建筑、庙宇佛像数十座,气势非凡;崆峒岩以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特色而闻名,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风景区拥有大小峰35座,总游览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洞内游览面积1万平方米,碑碣百幅,明清古代建筑的亭台楼阁30多座,佛像80多尊。洞外可通览阳春市区全貌及周边田园风光。

崆峒岩洞内风光。植兰裕 摄

崆峒岩洞内有古代建筑、庙宇佛像数十座。植兰裕 摄

该景区主体为崆峒岩(崆峒古寺),始于唐代武德年间开辟,明嘉靖年间在西岩口开放游览。明代万历丁丑年(1577年),由释可、释权两和尚化缘依岩建寺,建玉皇、文昌、观音、韦陀等佛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阳春县令姜山开辟东岩洞口,题山门为“四崆峒山”。1982年被评为阳春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岩人杰地灵,吸引众多名人游览并留下宝墨。其中有顺治八年谢振铎题的五言七韵诗,清乾隆二十一年彭端淑题的“游崆峒山记”,抗战名将詹式邦题的“誓取樱花来献岩”等。崆峒古寺香烟袅袅,庄严肃穆,许多高僧曾进寺诵经传道。

阳春崆峒岩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植兰裕 摄

崆峒岩以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特色而闻名。植兰裕 摄

崆峒岩景区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特征,集自然山水溶洞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颁布的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广东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

近年来,该景区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改造升级,不仅优化了进入景区的道路,还增加了停车位,崆峒岩入口处的小岛花园也升级成为中式园林式花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含喊泉、亲水平台、步道、菩提许愿树、九里香树等景观。此外,景区增设了表演舞台,为游客进行醒狮、变脸等节目表演。崆峒岩内的灯光、佛像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景区外还增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方便游客休息、购物等。

阳春市对崆峒岩景区进行了改造升级。李嘉辉 摄

崆峒岩内的灯光进行了升级改造。孙道楚 摄

崆峒岩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李嘉辉 摄

目前,崆峒岩景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各地游客,全力打造集游、娱、购、食于一体的旅游观光目的地。下一步,该景区将规划建设研学基地、儿童游乐园等项目。

【策划】黄韬炜 罗天

【文字】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曹洋 孙道楚

编辑 魏楠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