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sir都话好野!江门地标探寻湾区青年“破圈”密码

南方+

“我曾经就是来大湾区发展的香港青年,这条路我太熟了。”1992年,唐一瀚第一次从香港来内地工作,开启了在大湾区发展的30年。在漫长岁月里,他迈步走过青年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也深切地感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变化。

“青年就是未来。”这是江门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的标语,也凝聚着唐一瀚最质朴的初心。作为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主任,他希望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传递给新一代青年,为青年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共同探寻大湾区青年发展创新的“破圈”密码。

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主任唐一瀚演讲分享。 受访者供图

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主任唐一瀚演讲分享。 受访者供图

创造性:青年工作3.0模式破圈

既然要做,就要做点不一样的。唐一瀚坦言,一开始做青年工作是有契机的。“最初我和很多香港青年接触,发现他们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内地的情况,因为没机会接触,从而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这是一种未知带来的陌生感。所以我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和他们分享,没想到真的可以切实地帮助到他们。”唐一瀚调侃自己是一个过来人,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30年,该经历的挫折都经历过,面对许多问题也有了经验和解决的能力。在给青年做了100多场分享后,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多做一点。

青年工作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1.0版本叫做“扶持”,主要以产业性支持为主。简单来说就是创立一个基地,给年轻人创业发展的空间以及专业性指导。1.0版本发展至今有了“plus版”,提出青年发展要扶持“四业”,即创业、就业、学业、置业,进一步明确青年工作的核心。

要全方位把青年引进来,还要让青年留得住。除了“四业”的扶持,还需要给青年营造归属感和亲切感,于是出现了青年工作的2.0版本即服务中心,以服务为基础,给青年答疑解惑,为青年解决问题。

唐一瀚讲述青年工作发展历程。

“青年人应该有青年人自己聚集的地方,现在缺的是交流的空间。”

打造“中心+基地”的概念,这是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探索的3.0版本。“青年聚集起来,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加强文化交融,从而去探寻可能的发展机会和创业想法,这是我创立这个中心的核心。如何引进来?我们有基地孵化,有资源扶持。如何留得住?我们有服务中心和专业导师团队指导,有青年交流互动的空间,打破固有社交圈层,就有机会创造无限可能。”唐一瀚说。

在湾区之眼一层,已经开业的餐饮店珉房,就是这个3.0版本的实践例子。由香港青年、瑞士留学生及中心副主任共同合作,打造“美食餐厅+烹饪教室”的概念,培育网红餐饮品牌和创新模式,让美食创业在年轻人的手里玩出新花样。想法碰撞、共同合作、导师帮扶、基地孵化、平台培养,最后商业裂变带领产业走出去,形成完整的青年创业发展闭环。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的江门地标。 受访者供图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的江门地标。 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是按照“世界眼光、湾区地标、潮领五邑、青年家园”理念打造,按照“创业指导”“就业支持”“学业鼓励”“置业服务”这“四业”板块规划。目前政府已授牌“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中国(江门)侨梦苑‘侨创圆梦’基地”,还有香港著名喜剧泰斗詹瑞文(字昊宸)担任导师,以创新演艺、体艺联合等多种创新玩法给青年打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该中心未来将铆足劲把湾区力量、湾区经济、湾区人才真正凝聚起来,成为吸引聚集港澳台侨青年来江交往交流交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的江门地标。

精准性:看准江门的响亮名片

为什么会选择在江门创办港澳台侨青年中心?唐一瀚表示因为江门的“三张名片”极具吸引力。

第一张名片,是侨都。唐一瀚认为,想要留住人才,要顺应城市特点,精准化人才发展很重要,资源要用在与之相匹配的地方。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美誉,530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每5个香港人就有一个江门人、每两个澳门人就有一个江门人。如此密切的联结,是促使港澳台侨青年中心落地江门的“强纽带”。

第二张名片,是地标。“要把中心建在有代表性的地方。”此前,唐一瀚参加中铁建举办的湾区之眼亮灯仪式,一眼便相中了这里。“江门地标,这本身就具备了品牌条件和传播深度,从硬件来说,这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第三张名片,是地理位置。唐一瀚认为,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能够加速江门成为走出去进来的窗口。“江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发展空间充足。未来多个交通要道并驾齐驱,江门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会激发出它的潜在优势,也会是未来大湾区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路通财通,人才也随之而来。希望江门成为大湾区青年的双向跳板,让港澳台侨青年与本地青年及大湾区青年加速融合,是中心未来发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江门青年创新创业的氛围和底蕴也是一个潜在因素。唐一瀚表示,年轻人合作的最大机会就是第三产业,从江门走出去的头部茶饮品牌喜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城市拥有极大的发展格局,适合青年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唐一瀚与詹瑞文介绍青年中心情况。

唐一瀚与詹瑞文介绍青年中心情况。

发展性:“种草”需要时间沉淀

目前全球经济下行,年轻人就业压力大,创业难度高。没有资源、没有方向、信息闭塞、对市场的不了解,这些都是各地青年创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把青年领进门,如何提供开放交流的信息空间,如何在浮动的市场中成功破局,科学地考虑商业实践的可能,这是唐一瀚及青年中心持续思考的问题。

“其实跟‘种草’一样,想要连成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沉淀的。只要有核心有方向有标准,我们做的事情就会有价值。”唐一瀚坦言,自己和团队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吸引了一批好的合作伙伴和有能力的专业导师,制定了一些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尽可能地集合多方资源给青年提供帮助,各政府单位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人很重要,我创业一路走来,也是靠身边的朋友、搭档和合作伙伴相互扶持,才争取到这么多不同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年轻人也需要这样的‘化学反应’。”唐一瀚说。

港澳台侨青年中心的标语:青年就是未来。

据了解,接下来港澳台侨青年中心将着重打造一楼的孵化基地,推动“演艺花园”项目落地,由詹瑞文统筹指导,为年轻人提供展现自我和作品交流的舞台;二楼服务中心将筹备常态化沙龙,以“汇聚青年力量,共创青年未来”为目的和主题,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政府代表来给年轻人分享实打实的内容,做到有质量的传播,有深度的互动和有共鸣的想法碰撞。同时,预计在9月,该青年中心将举办开业典礼,正式面向青年,后续为青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及项目服务。

唐一瀚与詹瑞文筹划未来开展项目。

唐一瀚与詹瑞文筹划未来开展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中心的核心服务对象虽然是港澳台侨青年,但唐一瀚始终认为,在大湾区经济和大湾区文化相融的背景下,大湾区各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地青年融合为大势所趋,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互动更是大湾区青年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也期待本地青年参与到中心的各种活动中,与港澳台侨青年互通互融,彼此交流,互补发展,发挥各自优势,由此迸发的生机共筑“青年就是未来”的发展蓝图。

撰文:吕泳怡

摄影:熊毅(除注明外)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