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水乡的空气,带点润,又带点鲜。
疍家水乡东风村,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全村农用地面积2800多亩,鱼塘面积2527.94亩,其中90%的鱼塘面积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
这只虾,是东风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20年前,村里基本都是养四大家鱼,后来引进南美白对虾,第一批养殖的村民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指着东风大道两旁的楼房,东风村农技员胜叔说:“这些都是靠这批养虾人建起来的。”
2023年,东风村村集体收入达1088万元,南美白对虾年产值超4500万元,养殖户人均收入为6.4万元。
一个月前,拉近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新会大鳌,正是深中通道进入江门的首站,从深圳机场高速出入口到大鳌高速出入口,全程仅68公里,车程约35分钟。
乘着“大桥经济”东风,东风村正起势。
村民“笑虾虾”
池塘内,虾群涌动,不时“连锁反应”般跃出水面。
东风村南美白对虾全年养殖总量约2000吨。“我们探索出‘越冬虾’养殖生产模式,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吃虾自由’。”东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长玲介绍,“盖棚养的,叫棚虾,清明之后去掉棚养的,叫大水虾。”
冬棚养殖的优势是显著的。对比传统养殖模式,其过程更可控,抗风雨、冷空气能力更强,全年可不间断养殖3至4造,实现800至1000斤亩产,有效提高东风村虾苗养殖的成活率和亩产量。
为了养好“一只虾”,东风村成立新会首个对虾党支部,建强“人才链”、打通“资金链”、串起“共富链”——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一支20人的农业专家团队,服务350家养殖户,提升整体养殖水平;与银行签署共建意向书,办理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超过800万元,解决养殖户资金问题;引入“富民工坊”品丰水产,为百余名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8000元。
立足水产资源禀赋,东风村更联合新会中集集团,跨界以工业化理念经营现代农业,开发“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数字水产养殖模式。“项目由新会首位农业博士牵头,已试水大鳌对虾、脆鲷鱼、加州鲈等品种,目前年产量最高可提升15倍。”黄长玲说。
“我们联合强村公司举办‘笑虾虾’水乡旅游节,疍家水上迎亲、咸水歌等非遗,以及碧道马拉松、环岛骑行等项目都深受欢迎。”黄长玲分享,东风村还以“夜经济”推动“虾经济”,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消费额达500万元。
东风村是疍家水乡,有水上迎亲、咸水歌等特色非遗。大鳌镇供图
齐创“牌子”村
党群服务中心内,一面墙的“牌子”,写满了东风村的“面子”和“里子”。
从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再到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东风村揽获了20多项高含金量的各级荣誉。
亲历其中,黄长玲认为,这是全村党群齐心协力创下的成绩。
近年来,东风村推进“新会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大鳌镇人居环境整治暨拆旧复垦示范段”和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三线落地’‘四好农村路’‘厕所革命’等民生工程,既让村民切实受益,又促进其更支持村委会的工作。”黄长玲说。
畅通村民发声渠道,东风村利用村内党员活动室、人大代表联络站、公园凉亭、水产检测服务站等地为载体,搭建村民议事厅、网格议事亭、民主协商驿站等多个议事平台,激发群众深入参与基层治理。
制定村民共治机制,东风村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成员的网格队伍,并按河流为界划分三个网格,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村内智慧网格指挥中心内实现实时监控调度,大伙的安全感满满。”村民吴锡豪说。
东风村不仅是新会首批农村积分管理试点村,还设立了新会首个村级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首个网格议事亭……这些“为首”的实践,也是东风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个缩影。
东风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鳌镇供图
水乡“东风”起
大桥通,“东风”起。
作为江门面向深圳的“入户花园”,大鳌镇通过植树绿化、河道整治、农房风貌提升等塑造绿美田园风光,同时强化城镇生产生活消费配套能力,并建设长约4公里的成业大道,通往镇内工业集聚区。
活用水乡资源,东风村也做好充足准备。“我们投入1500多万元推进景观规划建设五项工程,结合现有东风生态园示范区、环形水道,打造了一批可看、可游、可品的乡村旅游景观。”大鳌镇党委委员、驻东风村第一书记高玲玉说。
夯实支柱产业,东风村收回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太福沙工业地块,将村内14家虾苗场和7家冰厂等配套企业统一迁移进驻,形成水产加工集聚区,着力打造集虾苗培育、水产加工、批发零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水产加工集聚区预计年租金可达2万元/亩,年营业收入将增加240万元,全村村民基本实现当地就业。”2023年,东风村发放村民福利为805.25万元。谈起今年的福利发放,黄长玲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来,东风村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旅游新业态。黄绍侦 摄
◎调研手记
乡村发展要因势利导
淡水养虾业,是东风村“三农”发展的关键。
基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东风村鱼塘供不应求,租金翻倍增长,2023年村集体收入较2017年翻了一番。然而,作为发展和收入的“命门”,这是单一且不稳定的。
事实上,由于规模和资源的限制,乡村发展要实现“扬长补短”,需放在更高的维度——以我所长补人之短,亦以人所长互补其短。东风村也深谙此理,依托大鳌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金字招牌”,因势利导制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探索集装备化养殖、配套产业、文旅商业于一体的实践路径。
“集装箱+养殖”技术、“企业+养殖”经营、“文化+旅游”发展,三管齐下的东风村既纵向延伸了产业链,也横向拓展了产业面,优化营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撰文:黄绍侦
设计:区瑞香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