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洞村地处广东省惠东县梁化镇东南部,面积7.6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454户2345人;全村耕地面积1927亩,园地面积3323亩,林地面积4735亩。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小禾洞村紧紧抓住乡村全面振兴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 机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开展乡村治理,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全村迸发出发展新活力、取得富民兴村新成效,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从三年前的6千元提升到去年的22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典型村”的华丽蝶变。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卫生村”和“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等称号。
一、强化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小禾洞村坚持建强建好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合力。一是选优配强班子,提升组织力。村“两委”换届选举,将年龄轻、学历高、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选入“两委”班子,实现了学历升、年龄降、素质强的局面;选举有威信的乡贤张国文担任党总支部书记、主任,2021年上级又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薛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整个班子成员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新的班子上任后,坚持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合,带领党员、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履职尽责,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用好用活制度,提升执行力。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和“考勤考核”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网格化”治理,通过“党员先示范”、“小手拉大手”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抓好常态化基层治理。把党的制度这一“传家宝”带到经营主体、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解决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使每个党员增强宗旨意识,形成“党员为群众服务、群众向党员看齐”的良好局面。三是结对共建互助,提升服务力。推行“四结三带”机制,即市挂点联建单位与村委结对、村委与经营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结对、班子成员与村小组长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民小组带弱村民小组、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群众。通过结对帮扶、驻村联户、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进一步强化联建单位和村“两委”干部政治担当,引导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带领人民群众积极主动、不甘落后,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村公共场所建设需占用村民土地,村干部积极“让”地支持村广场和公园建设;经营主体有用地需求,村委制定村庄规划,党员群众主动流转土地;企业发展交通不便,想方设法做好道路硬化,既极大提升了营商环境,又能让“沉睡资源”变为“增收活水”。
二、聚焦民富村强,推进产业发展“多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小禾洞村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走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一产“做强”。全村地形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气候环境优美,土壤养分丰富,适合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生长。村委在挂点单位支持下先后引进了广东田园农业科技、惠州维业农业科技、广东长晟生态农业、特石有机农业和广东知行农科教育等5家企业从事种养经营,先后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广东田园农业流转盘活160亩耕地,每年完成两造水稻和一造梅菜种植,水稻、梅菜产量逐年递增;特石有机农场盘活300 多亩撂荒山地,在挂点的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指导下,通过改良土壤、循环种养,做优有机蔬菜种植和畜禽放养,种植蔬菜品种约120个,年产量140万斤,是深圳腾讯公司定点供应基地;村集体发动乡贤和部分村民合伙成立公司,计划集中1200亩山地打造生态旅游观光茶园,一期种植240亩30万棵茶树,目前长势良好,生产茶叶5万公斤,后续将配套开发,扩大经营规模。还有其它经营主体承包山地旱地种植荔技、蜜柚、柑橘、青枣、番薯和玉米等特色作物,成规模的有蜜柚园、青枣园、柑橘园,年产荔枝4000吨、蜜柚150吨、青枣500吨、柑橘700吨,产量和效益逐年增长。二是着眼产业链延伸,推动二产“壮大”。利用特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连续 11 年欧盟有机认证和省级“生态农场”称号影响,不断培育有机蔬菜这一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厨房”,延伸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利用原有的知青茶场记忆,盘活老茶树资源,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加工基地,老法新艺加工销售,提升“罗庚排”“梁化印象”等茶叶品牌影响力,推动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茶产业链条。利用梁化蔬菜专业镇建设和省市“一村一品”荣誉影响,助推梁化镇宣传叫响“中国梅菜之乡”“惠州贡菜”“越王菜”等品牌,推动全村梅菜大面积种植、初步加工和多方式营销,促进蔬菜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三是突出提质增效,推动三产“做活”。依托毗邻圩镇和惠州机场、临近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创建“农文旅”融合,打造产业联营体,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探索“产加销、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近郊游”新业态。村集体与经营主体合作,瞄准农旅研学风口,培育创建了集“科普+研学+旅游+康养”于一体的小禾洞见生态园,引进4家不同经营主体合作经营,打造成具备亲子旅游、体育运动、学生劳动教育和农耕实践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2024 年元旦开业,一季度吸引游客超 4 万余人次,创经济收益360多万元。探索“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合作模式,推动“联营+”优势互补,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大超市”。按照产业相近、资源互补、利益相联原则,村委协调整合特石有机生态农业、吾乡别院民宿与陂特科普教育基地3家经营主体搭建合作平台,“以点-串线-成面-创带”联动,串联东西走向的经营体创建产业经济带,实现不同主体、不同要素资源融合、力量协同、优势互补,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吸引了更多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教学科普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和社会力量进驻小禾洞村,补齐产业“全链”拼图,让经营体发展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农旅热潮也催生了“后备箱经济”发展,实现了联农带农,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上岗,把家中的绿色农产品流向市场,形成了一产支撑二产赋能三产反哺的生动局面。
三、注重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小禾洞村认真贯彻绿美乡村生态建设要求,大力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基础建设提质、村容村貌美化和文明新风培育工作,以高品质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和污水整治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厕所3个,完善污水处理设施2处、管道300余米,清理生活垃圾约10吨。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发动1万余人次投工投劳,清理村内水塘8口,拆除危废弃泥砖房23间,清理灌溉水渠2800余米。着力抓好农房风貌管控,完成23栋农房外立面美化工作和26栋“小披檐"改造。整治期间,党员干部带头,包片负责管理,彻底消除村容存在的“脏乱 差”问题,全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二是推动基础设施提质。“两委”干部分头负责,多渠道筹措1000多万元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向村小组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向村民覆盖。把村委后面荒废多年的荒山建成了金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道路干净整洁,还有宽敞的凉亭和绿道,昔日的荒山变身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完成了9个村民小组主次干道硬化,安装180盏路灯,亮化工程覆盖辖区15公里主干道,实现村级路灯全覆盖;新建了村文化广场和法治广场,改善了村民生活和休闲条件。建立了村级卫生服务站、电商物流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提供周到、贴心、便利的服务,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塑优美丽乡村风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村内村外、房前屋后和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作,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让村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品得到乡味。近年来,干部领头、群众参与、乡贤捐资、企业赞助,深入开展植绿美化活动,种植桂花、黄花风铃木和樱花等花木3万余棵(株),美化乡村生态环境,打造乡村特色风貌;用石头、砖瓦和竹片修筑乡间小路、设置围栏,优化乡村风貌景观,持续提升“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现在的小禾洞村,村道干净整洁,庭院舒适惬意,溪水清澈见底,绿植连线成片,墙面赏心悦目,焕发出和美亮丽新气象。四是涵养基层文明新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修订完善《小禾洞村村民自治章程》《小禾洞村村规民约》和《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制度,以“村规民约”激发群众自我管理,以“法律服务”解决群众法律难题,以“道德评议”推动村级事务管理,每年开展“五好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最美媳妇”等评比活动,奖励“考入大学学子”“荣获上级表彰先进”“为村做过贡献典型”等好人好事,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植淳朴民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