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清远市中医院心病科: 用心疗“心”,做心脏“守护神”

南方+

心脏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是人体的“发动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每一种疾病都可能让患者在鬼门关徘徊。清远市中医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中西医结合为“武器”,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心”健康,这就是清远市中医院心病科。

作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该科室自2013年成立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理念融入每一次治疗与护理中,为清远及周边地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专业、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守护生命“发动机”

“科室在诊疗技术上,主要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为科室特色,尤其是术后心脏康复。”清远市中医院副院长、心病中心主任赵新军介绍,目前科室在冠脉介入和心律失常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等冠脉介入手术已有十余年,还先后开展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等技术。

科室综合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解决疑难复杂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能力日趋精进。近两年,科室先后开展了远桡动脉穿刺术、IVUS指导下的支架植入术,以及冠脉介入高难度的左主干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赵新军表示,接下来还会不断开展新技术,如房颤的射频消融术、结构性心脏病的开展,如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进一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PCI术后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脏衰竭,也叫泵功能衰竭,这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严重的因素。

赵新军提到,针对这一难题,科室在早期心脏康复上开展了一系列中医特色疗法,如八段锦(坐式和站式)、火龙罐、揿针、热奄包等中医特色疗法促进康复,这些特色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疏通经络、增补气血、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改善血液循环,对提高心功能的恢复有益。

47岁的刘先生就是中医疗法的受益者之一。今年1月,刘先生因“反复胸闷气促4年”入院治疗。4年前,刘先生在外院就诊时,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心脏三支血管均有病变,但他当时并未手术治疗。直至去年8月,他才在外院植入了支架,但因为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后期发生了严重心衰,还出现了危险的室速,被迫植入了ICD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仪),术后常规使用冠心病和心衰药物治疗,但是心衰仍反复发作,生活苦不堪言。

因为心衰刘先生晚上睡觉几乎不能躺平,双下肢还有浮肿,心衰标志物远高于正常值,说明存在心衰、心肌缺血等问题。入住清远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后,王俊杰医生中医辨证,认为刘先生属于心阳虚衰,治疗上给予破格救心汤,使用了10剂药后,刘先生的胸闷气喘症状明显改善,夜间能躺平睡觉,复查心功能也有所改善。

多年来,清远市中医院心病科秉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坚持“中西医结合,治心救心”的理念,有效促进了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赵新军表示,未来科室会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发展,将心病科打造成为“中西医全面发展”的特色品牌科室。

科研与教学并重,推动学科发展

在医疗技术不断精进的同时,清远市中医院心病科还高度重视科研与教学工作。科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医护团队,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在职博士研究生2人。护理团队同样实力雄厚,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等各级护理人员共计30余人。

近年来,科室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3项,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已完成3项),出版专著1部,并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此外,科室还参与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指南的发布工作,为中西医结合心脏病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科室专注于走好更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大力引进省级名中医在清远市中医院名医门诊坐诊。赵新军表示,下一步,为更好地推动科室中医药传承发展,计划开展名中医的师带徒项目,派1—2名医生进行名中医跟师学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在教学方面,科室承担着本科、研究生、住院规培医师的培训及教学工作。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病例讨论会等活动,不仅提高了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心血管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病科是一个时刻与心脏为伴的科室,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理论钻研和临床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在中药膏方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心血管常见病研发了多种中药膏方。赵新军介绍,养心复脉膏适用于以心悸、胸闷、贫血等为特征的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患者;平肝降压膏适用于早期临界、年轻群体的高血压患者;强心开胃膏有利于健脾开胃,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冠脉宣痹膏可以清热活血,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患者。

“这些膏方已在科室广泛应用,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未来还会不断进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开发出新的药物。”赵新军说道。

此外,科室还积极推进中医优势病种培育工作,已有5个病种在全省同行业内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分别是冠心病(胸痹心痛病)、高血压(眩晕)、心衰(心衰病)、心肌梗死(真心痛)、房颤(心悸)。

胸痛中心建设,架起生命“高速路”

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3.3亿,即每5人就有1人患病,心肌梗死的发生越来越多,覆盖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与其他疾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迫、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及处置。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护人员每一次都是与时间的博弈。

作为清远地区心血管疾病救治的重要力量,清远市中医院心病科还积极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自2017年成立以来,胸痛中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等方式,为胸痛患者打通了救心高速路。

在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清远市中医院更换了全院心电图机,并采购了智慧胸痛中心系统,实现了胸痛患者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云端存储。同时,医院还加强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考核工作,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和心肺复苏技能。

赵新军说:“不管是后勤、行政,还是安保输送人员,都要做到心肺复苏人人过关。”

“更换硬件设备、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都是为了缩短救治时间,让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抢救。”赵新军介绍,心血管治疗领域有一个“D-to-W”指标,即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进行介入治疗导丝通过血管闭塞段的时间,这是衡量一家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的硬指标。而在清远市中医院胸痛中心,2023年“D-to-W”平均时间为69.81分钟,明显低于国家的标准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措施的实施,清远市中医院胸痛中心在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清远市中医院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并且被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和广东省胸痛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授予“质控先进单位”;2024年,被清远市胸痛联盟授予“优秀胸痛中心质控单位”和“优秀胸痛中心”称号。

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清远市中医院胸痛中心也在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能力。赵新军提到,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在农村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加强农村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目前,清远市中医院胸痛中心已协助8家基层医院建设胸痛单元,且已有一家基层医院通过验收。

赵新军表示,将以“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为依托,推动建设更多的胸痛救治单元,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努力,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让急性胸痛患者得到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打通心肌梗死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胡艳华 成谕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