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上,一场以《最后的晚餐》为灵感的表演在西方正引发巨大的争议。
批评的一方,可以罗马天主教马耳他总教区总主教查尔斯·希克卢纳的话为代表,他在社交媒体X上公开的信件写道:“我想对开幕式上一群变装艺术家模仿耶稣《最后的晚餐》时对我们基督徒的侮辱表示不安和极大的失望。” 此外,法国天主教会,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等,均对此表示了相似的反对观点。此次风波还影响了巴黎奥运会与个别地区赞助商的合作。
针对有部分表演引发争议,开幕式表演艺术总监兼策划人托马·若利对媒体表示,他从未想过“颠覆”宗教,并解释称表演是为了庆祝多样性,以及向这场体育盛会和法国美食致敬。“我的愿望不是颠覆,也不是嘲笑或震惊。最重要的是,我想传递一种爱的信息,一种包容的信息,而不是分裂。”他说,“我们想讨论的是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团结。我们想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就这么简单。”
由上述两方面观点来看,奥运《最后的晚餐》演出之所以引发大的争议,是因为双方角度完全不同,并且由不同的角度延伸和归纳出不同的观点。
反对方认为这个演出,亵渎了宗教,理由是“一群变装艺术家模仿耶稣”。可能最让这些反对者难以接受的是,从演出实景来看,本是男性的耶稣,扮演者却是一位胖胖的女士。
但节目导演一方,则强调演出和“颠覆宗教”无关,只是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一种社会包容和爱的信息,即尊重多样性选择,即使是这些和传统相异的人士,也得宽容其存在。
任何社会都会面临如何对待传统观念的问题,也面临如何向前演进的现实。奥运《最后的晚餐》演出,正是西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超新”现代观念的一次碰撞,传统观念看不上“性别混乱”背后的不尊重;新观念则认为,性别取向和传统不同的人,同样有存在的理由,得尊重。因此,这场演出,显示出西方当代社会观念撕裂的一面。
《最后的晚餐》以《圣经》中耶稣去世前,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15世纪90年代由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绘于意大利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的食堂墙壁上。这是一幅“奇画”,达·芬奇倾心创作,创作时间长达几年,绘画时从早画到晚,精雕细刻,废寝忘食。
这幅画的呈现内容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一是题目的“最后”两个字意味深长;二是耶稣和十二门徒吃饭,在吃饭过程中,他表示门徒里有叛徒。耶稣知道自己将死,也知道有叛徒,但依然和叛徒一块吃饭,不知道这是不是艺术总监兼策划人托马·若利所理解的“宽容”?
思想是艺术的“底”,就像达·芬奇作画一样,这画里肯定藏着达·芬奇的某种想法。托马·若利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重新创作,在奥运演出中表现自己的包容思想,还有没有其他想法?目前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奥运举办的时间节点比较特别。在奥运场外,对于欧洲而言,奥运所倡导的和平理念并没有成为现实,家门口的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有半,巴以冲突依然加剧。7月27日,巴黎奥运会开幕不久,戈兰高地一社区足球场遭到火箭弹袭击,12名儿童死亡,数十人受伤,是去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以来,以色列掌控区遭受的最致命的一次袭击。以色列即将展开报复,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发誓,“真主党对此负责,他们将付出代价,我们将重创敌人。”
两场冲突使欧洲国家有苦难言,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冲突不仅影响了欧洲国家的能源供应,还导致了通货膨胀问题的加剧,影响了经济稳定和繁荣。在两场冲突中,美国通过北约对欧洲国家的控制加强,但双方内部矛盾也在增加。
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强调欧洲自主,对美国的油气资源价格过高不满,马克龙说:美国本土的能源价格要低得多,却在以创纪录的价格向欧洲兜售天然气。马克龙不仅希望欧洲应该在军工、防务问题上保持独立自主,而且还强调工业、经济,乃至科技、外交等领域,也无需对其他国家言听计从。这里“其他的国家”显然是指美国。
奥运《最后的晚餐》演出,希望包容,希望团结,相信这不仅仅是托马·若利想法,也是很多欧美国家的想法,只不过其出格的演出为传统观念所不容。28日,巴黎奥运会发言人安娜·德康(Anne Descamps)28日在国际奥委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很明显,我们从未想过要对任何宗教团体表示不敬。如果有人感到任何冒犯,我们真的很抱歉。”但一声道歉,掩饰不了奥运场外欧美面临的分歧和困难。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