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门口有块地可以种种菜就好了。”
“在家附近想找个电动车充电位都有点难了。”
“夜晚在乌涌边走走挺舒服的,就是沿路比较暗。”
……
民之所需,街有所应。为高效精准办好居民“家门口”的实事,回应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全面加强民生微实事立项、实施和评估全过程管理,务求将顺民意的事办好、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幸福实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翻阅街道民生实事“半年成绩单”,成绩喜人。2024年,联和街道立项实施民生微实事共220个项目,截至7月29日,完成84个项目。聚焦居民群众关切,落实惠民利民措施,这些实事不仅办到群众心坎上,更绘就出联和为民办实事的新图景。
顺民意
“共享菜园”实现“向往的生活”
用好“三人课堂”,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基层治理。2024年1月,在峰湖御境社区开展的“三人课堂”活动上,了解到社区不少居民有自己种植果蔬的愿望,社区党员张育红提出,“小区周边有没有闲置地可以给居民种菜呢?”于是,这场“三人课堂”围绕着居民的“共享菜园”如何落地落实展开激烈探讨。
课堂结束后,峰湖御境社区随即制作调查问卷,在全社区开展种植意向摸底,最终收到192户的需求反馈。社区党组织将“共享菜园”纳入了今年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一边沟通街道申请社区邻近荒地的种植、管护权责,一边在社区发起招募,组织有种植经验、有专业特长的社区居民成立“共享菜园”筹备工作组。
距离峰湖御境社区不远有政府已征地块YH009,该地块属性基本农田,因地处山坡,地势陡峭且地面石子多,长期撂荒。此番鉴于社区居民有需求,街道党工委在统筹考虑后,联同第三方公司对地块进行除草清表、改造整治,后委托给峰湖御境社区居委种植和管理。
历时近五个月的筹备,“峰湖御境种植园耕种签约仪式”5月底在社区举行。已报名的居民通过抽签认领耕种地块,最终共有103户居民顺利完成签约。
“向往的生活”就在眼前,认领了种植地块的居民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纷纷发朋友圈表达喜悦和期盼。“终于可以种菜了。”“买好了农具,开启工作之余的田园生活。” “没想到在广州也能在家门口有块自己的菜地,又能抓起二十年前的锄头了。” ……
“党建红”托起“幸福梦”, “共享菜园”促成了居民助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为居民的“双向奔赴”,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
惠民生
“便利续航”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
如今,电动自行车已是很多人短途出行的首选,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电动车充电、停放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想实现“家门口的充电自由”,日前是龙伏宏裕花园不少居民的愿望。
龙伏宏裕花园是联和街道黄陂社区新回迁安置小区,目前大部分的居民已经入住新房,电动车也是这里不少居民的代步工具。由于该小区前期未配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停放场,充电难、停车难也成为居民的困扰。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黄陂社区结合民生微事实项目,将“推动龙伏宏裕花园社区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立项,加快推进建设,终于让居民圆梦。
现龙伏宏裕花园内已建成充电桩停放棚7处,面积约1015平方米。目前已建好投入使用的充电设备有360个端口,完工后预计增加约200个端口,可供停放约800台电动自行车。
同时,该项目建设的停放棚提升配备隔绝式防火板、烟感悬挂式干粉灭火器、水基灭火器、高温感应喷淋水系统,并加设用电安全知识等宣传,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提高消防安全保障。
同样是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困扰”,日前天鹿湖社区却面临着不一样的难题。天鹿湖社区地域面积广,人员居住分散,村庄被两条省道隔开。前期社区曾试点建设一处集中充电点,但由于距离等问题,利用率不高。也因此,居民电动自行车入室、飞线充电现象频发。
针对这一民生难题,天鹿湖社区多次邀请经济联社社长、经济联社干部、居民代表召开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专题研讨会,经研究后,决定因地制宜,采取“散点分布式”模式解决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建设问题,即在居民自建房外墙安装充电桩,每栋预计1至2个端口。通过民主表决程序,该创新模式得到社区广大居民的肯定。
截至目前,天鹿湖社区累计有48栋已安装了塑料PC防火材质的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点,均已配置水基型灭火器。
暖民心
“夜美乌涌”点亮居民“微幸福”
从“黑臭河涌”之一到广州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九条示范河涌之一,蝶变后的乌涌联和段现已是联和街地标之一。如今的乌涌水流清澈、河道开阔、沿岸郁郁葱葱,有人散步,有人遛娃,有人跑步,有人徜徉拍照,有人静静吹风……即便是夜幕降临时,乌涌边也不乏散步、跑步的人群。
“夜晚在乌涌边走走挺舒服的,就是沿路比较暗。”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夜晚“打卡”乌涌,亮化乌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回应民声,联和街迅速将“乌涌亮化”提上议程。紧抓乌涌入选广州市绿美碧带建设示范项目的契机,街道今年将“乌涌全域亮化”项目划重点,着力推动“夜美乌涌”建设落地落实。
考虑到夜晚光线昏暗,居民行走乌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联和街将通过在栈道和树木增加灯光、亮化桥梁等来提升沿河步道照明,满足居民夜晚行走乌涌的照明需求。除此之外,在亮化的基础上,街道还计划对居民群众出行频率较高的万达、润慧路段进行美化提升,增设灯球、灯带、艺术字、发光小品等打造乌涌夜景灯饰,使“乌涌亮化”不仅仅满足群众出行安全之需,未来也能成为联和夜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一束束灯光不仅照亮了大家散步休闲的“幸福路”,彰显的也是联和温度。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