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乐黛云逝世,她曾开拓中国比较文学学科

南方+ 记者

据悉,7月27日上午,著名学者乐黛云教授逝世,享年93岁。

著名学者乐黛云教授。

1931年,乐黛云出生于山城贵阳的书香门第,1948年进入北大,1952年留校任教,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教授,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副主席。

幼年乐黛云。

她曾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等,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

从1976年开始,乐黛云首次为朝鲜与欧美留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受到极大的欢迎,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外国人才。如当时所培养的学生舒衡哲(Vera Schwarcz),后来成为美国康州卫斯理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的中国学家,出版有《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鸣鹤园》等重要学术著作。

乐黛云与她的学生。

1981年8月,乐黛云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访学一年,随后又到伯克利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飞越重洋的她感受着文化冲击,更感知到时代潮流前进的迫切:“中国需要重新了解西方、了解世界,东西两大系统的文化需要互相认识、互相关照,而后文化争端才可以开启全面的交流和处理。”

在此期间,乐黛云对比较文学学科着迷至深,她借阅了大量这方面的书,又把所有积蓄都买了比较文学书籍,并决定将她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事业。

回国后,乐黛云继续钻研比较文学,她坚定地认同鲁迅先生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看法,就是必须在与世界文学的众多联系和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中国新文学的途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成为她的内心使命。

在北大中文系开始招生硕士和博士生后,乐黛云还招收了一批日本与韩国留学生,学成后,这批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黛云全身心投入工作,1987年,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季羡林亲自作序,并赞叹“如入宝山,不知道捡哪一块为好”。在乐黛云主持下,短短几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相关专著便出版数百部,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沉寂多年后,她开风气之先,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

季羡林与乐黛云。

值得一提的是,乐黛云是文学史家、教育家王瑶和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钱理群的老师,也是1972年北京大学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授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被誉为“北大的国宝”。她与丈夫——哲学大家汤一介的爱情故事,也一直被传为佳话。乐黛云自诩她与汤一介是“未名湖畔同行的两只小鸟”,在60多年相知相许的岁月里,二人性格互补成趣,携手攀登人文学术的高峰。

汤一介与乐黛云。

2022年,乐黛云发表了90岁感言:“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生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2021年母亲节,乐黛云在朋友、学生身边。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