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见“青”心,有趣潮玩!这是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惠州青年汇
+订阅

非遗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招牌

也不是华丽空洞的老物件

在惠州,有这么一群年轻人

他们回到乡村挖掘非遗文化

来自广东各地的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纷纷出招

解锁非遗传承“新姿势”

让传统文化快速破圈融合当下潮流

一件件非遗产品“活了”也“火了”起来

现在让我们走进各青年队伍

一起看他们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吧!

广东工业大学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

“麒麟韵动,青春筑梦”突击队

来到惠阳区沙田镇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社会调研、

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等方式

实施开展“非遗+N”项目探索打造

“非遗+麒麟文化节”、“非遗+电商直播”、

“非遗+红色文化”、“非遗+公益课堂”

等一系列年轻化艺术活动

为沙田镇麒麟文化增添新活力。

突击队围绕宣传和弘扬沙田非遗文化

预计产出一份《基于实证视角对

非遗文化的创新路径研究

——以东澳村麒麟文化为例》调研报告

一个《"麒麟映惠州,文化耀古今"》视频

一个“麒麟茶”的个性化IP茶叶包装产品

支持“沙田麒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为沙田镇文化保育奉献青春力量

“麒麟韵动,青春筑梦”突击队围绕宣传和弘扬沙田非遗文化设计文创产品。

在“非遗+产业”的浪潮中

同样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百千万工程”青年大学生

的砼舟共济突击队携手淡水街道团工委

共同探索客家淡水凉帽

——省级非遗项目的新篇章

客家凉帽具有圆孔头顶透气、遮凉凉爽

轻便、美观、实用等特点

·

突击队通过拍摄

宣传片、推文、直播等现代传播方式

将客家凉帽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

吸引了大量关注

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

在现有的竹篮、竹编福字等多款衍生工艺品中

突击队另辟蹊径

结合当代宣传热度方式

设计了凉帽表情包、IP形象周边产品等

进一步推广了客家淡水凉帽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

夏日炎炎,海风拂面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海韵渔舞”实践队

来到惠东县平海镇

·

实践队以平海当地非遗资源概况、

平海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数字生态角度下平海非遗

数字化保护方法的优化与提升为主题

分别对当地非遗传承人

(渔歌、凤舞、舞鲤鱼)、

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政府机关人员、

平海居民进行访谈

深入理解平海非遗的内涵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从璀璨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

结合当下喜闻乐见的新潮表达

实践队陆续设计了十余份文创产品

打造凤舞、舞鲤鱼、渔哥的非遗人物IP形象

IP形象将以往抽象的文化具象化

一件件非遗产品“活了”起来

·

实践队结合新媒体平台特色

利用小红书、抖音短视频平台

发布文创宣传笔记、宣传视频等

累计获2万多次浏览

以实践为基,以媒体赋能

助力平海非遗数字化创新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来自惠州卫生职业学院的扶“谣”直上实践团

走进惠城区水北新村

开展“袅袅乡音传非遗,文化根脉续新篇”系列

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赓续传承水北民谣

水北民谣作为地方文化瑰宝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俗风情

实践团通过趣味互动游戏

了解并提高居民对民谣的认知度

而今传统的文化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为加强水北民谣的推广与宣传

实践团成员们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才华

设计了水北民谣文创产品

这些产品既富有传统文化特色

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为水北民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7月11日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涂南画北”实践队

深入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生态旅游区

探索非遗毛竹制纸技艺

与南昆山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道

·

南昆山作为毛竹制纸技艺的传承地之一

造纸业曾盛极一时

其造纸技艺被列为惠州市第八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为了让非遗技艺“走出去”

实践队与南昆山管委会

共同合作开发毛竹制纸文创产品

让非遗产品通过包装和营销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惠州学院

来自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学的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身“琦白”马队的成员们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

踏上了前往琦白公祠的社会实践之旅

在活动启动之际

身“琦白”马队的成员们便投身于

黄氏族谱的点校工作之中

通过细致入微地查阅与整理

对黄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

琦白公祠石碑拓印为关键任务之一

经过精心筹备与细致作业

成功拓印了多块琦白公祠石碑

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为了充分展示并弘扬琦白公祠的

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

身“琦白”马团队成员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

成功拍摄了一部宣传视频

他们期待通过这部视频

能够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对琦白公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增进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关注

青春点亮梦想 匠心传承文化

曾经,提到“非遗”

有人会觉得很遥远

而今,非遗的传承与发扬

相信更多年轻人正在路上

持续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来源 |  广东工业大学、砼舟共济突击队、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华师国商、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学院

本文由惠州青年综合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