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理青年行】广州城市理工学院Young实践团:非遗小课堂进乡村,“漆”“染”“印”童年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订阅

为丰富实践地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7日至7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在花都区三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非遗小课堂活动,为三华村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

漆扇课堂互动场景(邹春梅 摄)

执一支素笔,点一夏清凉,“染”一片繁花,“拓”一面诗情画意……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组织开展的非遗小课堂分“‘漆’彩纷呈”“‘布’里生花”“‘印’入眼帘”三个主题分别呈现“漆扇”“扎染”“拓印”三项非遗技艺,吸引了40个孩童走进其间,感受人文魅力,学习非遗文化。

漆扇演示现场(邹春梅 摄)

欢快的拓印场景(邹春梅 摄)

“小朋友们,像这样,轻轻滴入喜欢的漆料,然后慢慢旋转,颜色自然就渗到扇面上了。这时候,不要着急,继续垂直拿着扇柄,等一等,等到没有明显的水滴滴落时再移开,在下方用一张报纸托着,防止水滴溅落到地面,保持扇面垂直,再快速拿到外边阳台的晾晒处。”“可以揪起一点,可以顺成长条,也可以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绳或橡皮筋捆扎。运用不同的扎结方法,布料在染色后就会呈现出各种独特的图案。比如折叠处理后再去染色最后呈现的效果,就像我手中这块蓝布,会有这种渐变的肌理感。”“把树叶、花朵有脉络的一面朝下,我们再用透明胶带固定住,然后用锤子锤到稀碎,像这个程度,然后撕开胶带,你会发现树叶和花朵的颜色、形状全都拓在帆布袋上了”……活动现场,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的同学们结合PPT和生动的制作视频详细向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介绍漆扇、扎染、拓印的基本知识、丰富内涵,并演示了其独特的制作方法。

小朋友认真绘制作品(邹春梅 摄)

小朋友们兴奋地展示作品(聂美城 摄)

“泡泡老师,你看我做的漆扇好不好看?” “橙子老师,我们今天的非遗扎染课堂好好玩呀!”“琪琪老师,快看小海老师带我做的帆布袋。”……三华村的小朋友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同学们的指引下,挽起袖子,戴上手套,或兴致勃勃地在水中点墨、创造,以漆为笔,以扇为纸,让斑斓的漆料在水中舞动,不一会儿,原本空白的扇面在渐变的色彩中慢慢苏醒,宛如精灵般充满了生动的韵味与丰富的层次;或用橡皮筋将帆布袋扎成不同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将其浸染,等颜料浸满再拿去晾晒;或兴高采烈地以布为纸,以植物作画,将树叶、花朵根据自己的创意排列布局,通过敲击植物的根、茎、叶在白色布袋上染色。

漆扇晾晒场(刘爽 摄)

小朋友与Young实践团成员亲密互动(邹春梅 摄)

“哇,好漂亮!”“太神奇了!”……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时,不禁流露出惊奇又开心的神情。小朋友的作品有的宛如青翠的山峦,郁郁葱葱;有的如同海底世界,静谧深邃;有的仿佛梦幻般的星空,绚丽多姿;有的好像光彩夺目的春天,生机盎然……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同学们的非遗小课堂组织得很好,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还提升了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三华村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开设的非遗小课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非常棒”。

据悉,此次非遗小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应三华村村委的实践需求而开设的。为达到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专门遴选了设计专业的同学组成非遗小课堂组,并且制定了专门的活动方案。与三华村沟通后,双方达成了共识,由Young实践团负责物料的购买、课件的制作、现场的布置、课程的开展以及会场的清理,三华村则负责物料资金支持及上课人员的组织。三天的非遗小课堂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搭建了校村合作的桥梁,增进了双方的情谊,也为非遗文化传播贡献了力量。实践团成员刘思琪同学表示,“在上课前是有些许紧张的,怕自己讲的会让小朋友没兴趣听,但是看到上课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很配合,下课后还问我会不会再来,让我觉得很幸福。”  

作者:聂美城 邹春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