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清远连山水稻“万年史汇展区”,汇种在逾200亩地里的2350余份水稻,经过数月的精心管理,绝大多数已进入成熟期,放眼望去好一派丰收景象。
为了促进连山稻高质量发展,连山邀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下属事业单位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玉涛牵头成立工作组并担任组长,正式启动“连山稻”系列研究工作。今年初,刘玉涛工作组特意设计了一个“连山稻”万年史种质资源大汇展试验。依托连山农科院,把野生、半野生、栽培稻的各种进化类型育种材料2300余份,以及近些年育成的20余个当地品种汇种在一起;同时,从“湾区种质数字港”的20856份种质中也精选了近30个适合粤北山区的种质参与汇种,同台竞技。
“连山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600多年种植历史,其弹牙、软滑、香甜、回甘等诸多优点广为人知,优质稻产业年总产值已达到6.2亿元。
在品种选育开发方面,连山积极与丝苗米相关的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展开合作,与本地科研推广单位和企业联手,培育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丝苗米品种。“我们优选米的品种,随着选种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新品种的推出,丝苗米实现了从普通米到有机米的飞跃,每斤售价从3元到15元不等。这些丝苗米在知名网销平台和区域实体店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市场价值不断提升。”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剑雄告诉记者。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连山稻”凭借科技“把脉”转型升级谋划出了高质量发展路径。近日,在“科技赋能‘连山稻’高质量发展聚智会”上,“粤北繁制中心”签约落户连山,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湾区种质数字港”,为“连山稻”高质量发展多维赋能。
#百千万工程
整合:南都记者 高永佳
来源:南方杂志 清远发布 云上连山
摄影:南都拍客 虞秀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