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身量纤纤却含金量十足。从普通的服装,到手机、智能手表、新能源汽车,以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都离不开高性能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粮食”。
排汗功能更强的疏水面料、让电池变轻但能量密度增高的复合铜箔……近年来,汕头企业研发生产的高性能材料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汕头也涌现出一批新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记者从汕头市采访获悉,新材料是汕头重点发展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的重要产业,该市正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生产从传统纺织服装到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高性能新材料,并积极向纳米材料等“高精尖”方向攻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
汕头提出,力争到2026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将超1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新材料“粮仓”。
面料更舒适环保
助传统产业“焕新”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汕头是“内衣之都”,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千亿元,生产的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70%、全球40%。
为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汕头将创新的目光锁定在服装面料革新上。
面料是服装的灵魂,面料里藏着高科技。吸汗舒适、防臭抗菌、抗皱有弹性……不同材质的功能性服装面料相继问世,给服装业带来深远变革。
汕头服装企业紧跟服装面料升级趋势,生产出更好性能的面料,让汕头服装焕发新容光。
走进汕头广东坚达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多台纺丝机、加弹机快速运转,只见一条条锦纶长丝经多道生产工序,变成有高弹力的锦纶纱线,这种纱线织成的布料抗皱舒适,用于运动服、防晒服、泳衣等贴身衣物生产。
坚达聚纤生产的锦纶纱线直径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南方日报记者 张晓宜 摄
“我们生产的是高端锦纶纱线。通过提升技术,产出的纱线更细,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因此也更柔软、亲肤。”企业副总经理陈瑞鹏说。
同样致力于纺织新材料创新的还有汕头市鼎泰丰实业有限公司。
在一块面料外层倒上水淋湿,内层却依旧干爽,这是鼎泰丰最新研发的疏水面料。这一材料通过细小网状缝隙,能够快速把汗液或水导到面料另一面,让内面依旧保持干爽,提升穿着体验。公司面料事业部负责人陈俊坚说,“使用这种面料制成的衣服,价格能提升30%左右。”
面料在投入使用前要经过印花和染色。在印染过程中,印染助剂能够提高印花和染色效果,也直接影响布料质感。今年以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简称“汕头实验室”)与当地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加大力度开发功能性助染剂。
“没有添加助染剂的面料,摸上去是粗糙的,加了后,外观看起来更平整,摸起来更亲肤柔软。”汕头实验室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谭礼林博士拿起不同面料介绍道,“在同等柔顺的前提下,我们开发的助染剂添加量减少20%,还能让面料柔软度、色泽及固色效果更佳。”
以面料创新推动服装产业升级,已成为汕头政府和企业间的共识。该市布局建设了总投资305亿元的国际纺织城,构建50公里内从一滴原油、一条纱线到一件衣服的完整服装产业链。此外,汕头还启动绿色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重点发展纺织化纤等上游新材料产业。
“好的面料技术,能引领服装产业新风潮,其中孕育的新质生产力不可估量。”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强面料产业,始终是汕头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据介绍,汕头目前有具备规模的面料生产企业超1000家,主要集中在用于运动服、内衣、家居服生产的锦纶布料领域,汕头目前也是全国锦纶面料重要生产基地。
材料向高向新
为新兴产业“筑基”
一代产业、一代材料。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对高性能新材料的巨大需求。
汕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优质新材料融入新兴产业生产制造体系。
走进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一批批高纯电子级氧化铜产品整齐排列,经检验后这些产品将出口海外。这些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状材料,却藏着不一般的价值。
“我们的电子级氧化铜纯度大于99.9%,拥有低杂质、溶解速度快等优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科技发展部经理黄国维说。
电子级氧化铜用于印制电路板(PCB)上复杂的线路生产。“电子级氧化铜纯度越高,能让高端镀铜系统更稳定,能有效提高电路板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决定着终端电子产品的性能。”黄国维介绍说。
光华科技电子级氧化铜纯度大于99.9%。受访者供图
光华科技电子级氧化铜用于印制电路板制造。受访者供图
目前,凭借优越的性能,光华科技电子级氧化铜市场占有率超40%,国内排名第一。今年3月,光华科技凭借电子级氧化铜产品,成为汕头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技术创新,永不停歇。以化学试剂起家的光华科技,又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上勇探新路。
瞄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带来的废旧电池回收问题,光华科技自主研发的三元、磷酸铁锂退役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核心技术,将锂的回收率提高至95%以上。2023年,凭借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上的技术,光华科技成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链唯一链主企业。
“广东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制造大省,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大。”光华科技总裁郑靭表示,光华科技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建设“大湾区电池医院”与“超级储能工厂”示范项目,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省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新突破。
不仅是光华科技,汕头众多新材料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生命线。
让电池更轻、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却更高,这是汕头万顺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的复合铜箔所展现出的优越性能。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快速发展,对锂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复合铜箔作为锂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打破了传统铜箔的瓶颈,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趋势。”据万顺新材董事、副总经理黄薇介绍,万顺新材去年签下了复合铜箔产品首张订单,正积极开拓这一新材料蓝海市场。
光学显示、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精密设备经常要戴上薄膜,起到降低功耗、提高效率、延长寿命的“铠甲”作用。而在汕头,一家企业专门研发生产高性能薄膜制作必不可少的功能性母料,这种材料能提高薄膜的阻燃、阻隔、防老化、抗菌等功能,让保护精密设备的“铠甲”更耐用。
“功能性母料是薄膜产业链中的关键功能材料,类似‘工业食盐’,添加量虽少,但作用很大。”汕头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波表示。贝斯特生产的部分高端母料已占据国内60%—70%市场份额,是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汕头贝斯特自主研发的功能性母料。蔡沚彦 摄
一家企业创新能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一群企业创新则能打开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
据了解,汕头新材料领域规上工业企业达302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百家,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广东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产业粮”。
攻坚“高精尖”
抢占未来产业先机
“我们开发的纳米材料合成与分散设备,技术壁垒高,将引发纳米粉体生产行业的技术性变革。”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粉体、散料、流体加工展览会上,墨格微流科技(汕头)有限公司的纳米材料生产设备一经亮相,就得到行业头部客户的认可,让企业创始人董正亚倍感振奋。
墨格微流公司创新推出的纳米粒子合成仪。受访者供图
纳米材料,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前沿材料。1纳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但纳米级的材料往往具有特殊性能,广泛用于电子芯片、生物制药、化妆品、功能性材料等领域。
“我们研制的纳米材料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行业常用技术具备精确可控、快速量产、安全高效等优势,将有效推动纳米材料产业化,填补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短板。”董正亚说。
“下一步,墨格微流将在化妆品、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药物制剂等领域推广公司设备。如化妆品的乳液粒径越小,越能穿透角质层,有利于皮肤吸收,但目前市面产品多停留在微米级,吸收效果不佳。我们的设备可将微米级材料纳米化,提高化妆品吸收率。”董正亚介绍道。
粤东汕头,能涌现出纳米材料领域的“新秀”企业,背后其实是省级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功劳。2018年,作为省实验室主平台的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汕头,而墨格微流就是省实验室孵化的首家企业。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是汕头新材料产业重要科研平台之一。受访者供图
在汕头,依托较为丰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推进产学研融合,向着“高精尖”领域突破,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赛道,正是该市新材料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拥有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平台,该市还启动建设汕头科学城,致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地和人才集聚地。
其中,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是材料领域的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化学化工顶尖专家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目前,实验室已集聚10名领军科学家,其中院士2人,引聚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组建了21支高水平科研团队。
今年2月,汕头整合市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共476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全市中小企业开放使用,为企业研发提供便利。
“北有香山,南有南澳”。去年至今,汕头连续举办了十二次南澳科学会议,一批又一批国内顶尖专家来汕头南澳就前沿科学技术展开交流研讨。汕头科技创新的氛围越发浓郁,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的种子正在萌芽。
科技创新在汕头已悄然成势。2022年,该市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同比增长16.4%,创历史新高,居粤东西北首位。
汕头新材料企业将研发作为发展生命线。图为光华科技组建的专业科研团队。受访者供图
“省里在汕头布局重大科研平台,汕头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上加大投入。应该说,在粤东西北,汕头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都较好。”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陈小明表示。
“新材料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建议,汕头一方面要推动传统材料企业转型,拓展新赛道;另一方面要用开放视野引进更多新材料科技成果和人才,支持重点企业、重点研发机构到深圳、广州建立“反向孵化器”,积极融入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
【统筹】毕式明 李卓
【采写】南方+记者 蔡沚彦 张俊
【海报】区洁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各地正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寻“新”记》栏目持续推出广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地市观察,敬请垂注。
点击下图查看21地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H5↓↓↓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