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技术落地百条产线,美的中央研究院重塑智造|走读佛山AI产业①

南方+ 记者

走进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仿佛来到一个创客空间,研发人员在房间的一侧紧张有序地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另一边则是各类待测试的机械臂、传感器等硬件设施,电子大屏上滚动记录着不同的实验情况。

这只是美的“AI+”技术研发的冰山一角。美的中央研究院是美的集团最高级别的技术研究机构,在这里孕育的“AI+工业机器人”“AI+智能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到生产线上,串联成一片现代化制造图景。“基于视觉大模型的通用强泛化高精度识别定位技术,应用于焊接、装配等5类典型制造场景,已完成100余条产线规模化复制。”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奚伟说。

美的中央研究院。萧皓隆 摄

美的中央研究院。萧皓隆 摄

AI赋能下的生产线

机器人有了智慧的“眼”和“脑”

在佛山,一座座高水平制造业工厂的崛起,几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位于顺德北滘的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投入超8亿元建成,是代表最先进制造水平的全球“灯塔工厂”之一,建设完成后月设计产能增长200%,产品品质指标提升15%,年均节省成本超3亿元。

为抢占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地,诸如美的集团等龙头企业纷纷建立了企业研究院,美的中央研究院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而美的集团对此累计投入已达数十亿元。

据介绍,美的中央研究院以“AI+”战略为核心,通过在“AI+ 工业机器人”“AI+ 智能制造”“AI+ 智能家居”“AI+ 医疗影像”四个主要方向的布局,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美的产品力和竞争力,服务于多元化经营的目标。

奚伟表示,佛山的主要优势是制造,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重点布局“AI+工业机器人”“AI+智能制造”技术,并重点围绕美的生产场景进行落地。

在“AI+工业机器人”方面,针对工业制造应用场景接近100%识别成功率的需求,美的研发了基于视觉大模型的通用强泛化高精度识别定位的技术,应用于焊接,装配等5类典型制造场景,完成100余条产线规模化复制;针对重载移动AMR的高鲁棒精准定位需求,美的研发了多源异构传感器的多模态融合智能定位技术及AI安全感知技术,也已应用于库卡KMP系列潜伏式AGV超过1000台套。针对重载机器人要达到应用低代码编程目标,美的研发图形化编程软件,大大缩短了机器人部署时间。目前,美的完成了工业机器人典型场景验证并实现了批量化落地应用,覆盖80%重载应用场景。

在“AI+智能制造”方面,美的建立了2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5G工厂、5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其中,电子车间的无人化场景是“AI+制造”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感知技术进入爆发期

更多研究成果有望“上货架”

平日里,奚伟的工作主要包括整体“AI+”和“三个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技术战略的规划和布局,“AI+”在新业务领域的探索及国际化、高水平团队的组建及能力建设,带领团队在核心技术上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并协同事业部积极推进技术应用转化。

美的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企业供图

美的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企业供图

从团队特征看,中央研究院的人才团队无疑是美的集团内最顶尖的,其在全球拥有超过400名研究人员,其中资深专家与博士数量超过200人。

走在美的中央研究院内,可以感受到浓厚而活跃的创新氛围。为了吸引、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美的集团从多个层面支持培养人才。比如,创造更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更自由地工作,例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容错的环境;再如,打造高效透明的工作体系,让科学家和工程师减少行政事务的干扰,更好地聚焦在研究上。

去年,美的集团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经营业绩,全年营业总收入达到3737亿元,净利润达到337亿元。而AI技术已成为美的集团高速发展的新引擎。

对比往年数据可以发现,2022年,美的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及其他制造业品类全年营收299亿,占全部营收的8.7%;这组数字到去年增长至372亿,同比增长24.49%,并且占总营收的比重也提升至10.01%。

而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2023-202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仍值得期待,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目前,智能化感知技术在机器人上的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处于一个新的爆发期。”奚伟说,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从自动化,精准化向智能化转变,这也是各大公司竞争差异化的重点。随着国家对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机器人化加工、“机器人+智能制造”以及“机器人+智能物流”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会不断深入,会逐渐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统筹】何帆燕

【撰文】华声宇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