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艰难时候,每四日供水一次,每次仅四小时。找水挑水亦因此成为许多香港市民的时代记忆。为解决香港水荒问题,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该工程通过拦河筑坝、建设抽水站等方式提升水位,使东江支流石马河水倒流至深圳水库。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港供水。
东江流经河源龙川、和平、东源、源城等县区,哺育着世代河源儿女。东深供水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循江而上,分赴源头城市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安远县以及东深供水工程蓄水源枫树坝水库、新丰江水库等地,以生态为尺,探今夕之变;通过“溯河之源”,知碧水从何而来,明长河由何而往。本期我们走进江西寻乌,登临桠髻钵山,寻访东江源头,钩沉小城故事。敬请垂注!
沿省道S317北上,往三标乡方向;行至桠髻钵山深处,越野车亦不能入时,遂沿崎岖山路攀登;约一小时光景,便可见东江源头。涓流由山肚涌出,汇百水纳千流,竟成瀑成江,一路奔向南方。
作为江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东江源头城市,寻乌县地处武夷山脉与九连山脉余脉交汇、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为东江、赣江、韩江的发源地。小城既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彪炳史册,又凭借“东江源”这一城市品牌而享誉湾区。
“‘治山’筑牢生态屏障、‘理水’保护源头水质,为东江筑起道道屏障,为广东人民、香港同胞送去奔腾不息的一江清水。”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表示,近年来,为保障粤港地区饮用水源安全,寻乌县实施东江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移民搬迁、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程,使东江干流寻乌水出境断面水质从2016年以前的Ⅴ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从生态兴业的角度,寻乌亦做出诸多探索。“脐橙之乡”不再一果独大,百香果、鹰嘴桃、油茶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稀土王国”将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拒之门外,并确立通用设备制造业为首位产业。如今,随着寻乌深度融入湾区建设,除却饮水思源,东江水正续写更多粤赣往来的动人故事。
作为江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东江源头城市,寻乌县地处武夷山脉与九连山脉余脉交汇、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为东江、赣江、韩江的发源地。 受访者供图
水自寻乌来
东江水从何处来?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测绘局的航测地形图就能确知,东江发源于寻乌县桠髻钵山。”寻乌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邱源谈及,过去寻乌疏于宣传,致使本地人对此亦缺乏清晰认知。
国家测绘局1971年测制的五万分之一航测地形图《东江寻乌水发源地水系平面分布图》《东江贝岭水发源地水系平面分布图》显示:寻乌水在寻乌县三标乡由两支水汇合,一支三桐河,另一支石陂河;贝岭水,又称定南水、九曲水,在寻乌和安远两县交界处由大湖岽河、上下坝河两支水汇合。贝岭水的源头亦在寻乌县境内,发源地为基隆山脉。而从总流域面积、水资源总量来看,寻乌水为东江源主流,发源地为桠髻钵山。
2002年,江西省水文、测绘、林业、地质等部门专家组成东江源头科学考察小组,采用溯源而上、走访群众、实地勘测、资料分析、科学论证等方法,首次对东江源头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2004年6月27日,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省内专家学者进行评审,确证“东江的源河为寻乌水三桐河,源头位于桠髻钵山南侧,发源地为桠髻钵山”。2006年,桠髻钵山脚下的三桐村亦由此更名为东江源村。
“县志20年修订一次。以前对东江源的记录散落在生态、林业等章节中。自寻乌县坐实‘东江的源头’地位后,2008年出版的《寻乌县志》开始另辟专题讲述‘东江源’。”邱源说。
寻乌水为东江源主流,发源地为桠髻钵山。 李娇 摄
东江水往何处去?
东江源河为三桐河,流入水源河、澄江河、吉潭河,接纳马蹄河后称寻乌水;寻乌水全段处于山丘地带,流经寻乌县三标、水源、澄江、吉潭、文峰、南桥、留车、龙廷8个乡(镇);及至河源市龙川县合河坝,寻乌水接纳定南水后始称东江。
“寻乌去湾区务工的人员比较多,过去两地缺乏纽带,人亦没有归属。”邱源告诉记者,自2013年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县以来,“同饮一江水”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随着“湾区百万人游寻乌”等活动的举办,寻乌东江源亦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饮水思源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涓流由桠髻钵山肚涌出,汇百水纳千流,竟成瀑成江,一路奔向南方。 李娇 摄
三轮“生态对赌”
自2016年以来,粤赣两省先后签订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东江流域出境水质若保持达标,赣州将获得赣粤两省一定比例的补助资金,第一、二轮生态补偿还有中央奖补资金,以此规划实施流域内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污染治理、水土流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造林等工程项目。
“实际就是对赌协议。上游确保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考核要求,保证下游饮水安全,才能获得足额生态补偿金。”寻乌县发改委工作人员范逸鹏解释,生态补偿金按流域面积分配,而寻乌占江西省东江流域面积约56.5%。
寻乌水在寻乌县三标乡由两支水汇合,一支三桐河,另一支石陂河。 李娇 摄
寻乌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约18.3亿立方米。截至目前,寻乌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4.94亿元;推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监测管护等项目68个,解决废弃稀土矿山污染、工业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一批生态环境问题。而寻乌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从2016年以前的Ⅴ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及以上,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太湖水库、九曲湾水库两个县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023年6月,粤赣签订第三轮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对东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东江赣粤交界断面下泄水量、下泄流量纳入考核范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逐步从单纯水质补偿转到对生态产品存量维护和增量提升的补偿。
“考核要求更加严格了。”范逸鹏坦言,目前,寻乌县出境断面考核要求为Ⅲ类水。尽管水质逐年改善且稳定达标,但若是极端天气频发,在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上又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出境断面水长期稳定保持Ⅲ类压力较大。此外,新增水量监测数据考核一项,进一步增加“通关”难度。
东江流域上下游横跨江西、广东两省,涵盖县市较多。“处理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亦成为粤赣两地守护东江水题中应有之义。”范逸鹏介绍,寻乌县通过跨省协作,与下游广东境内龙川等县(市)建立联合会商、监测、预警、演练、执法、宣传等区域联动机制,实现流域上下游共商共治共享。
搬迁“两个半村”
“大山其实很有意思。秋天,树上长满野荔枝、野柿子。这些红的、黄的果实又把山间的小鸟、小松鼠喂养长大。”桠髻钵山位于寻乌县三标乡、会昌县清溪乡、安远县高云山乡交界处。三标乡工作人员张昌权生于斯、长于斯。每当陪同外来者探访东江源头时,总会以“一脚踏三县”讲述桠髻钵山所处位置。如今就算已外迁至县城居住,张昌权仍对桠髻钵山间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存有眷恋。
桠髻钵山位于寻乌县三标乡、会昌县清溪乡、安远县高云山乡交界处。 李娇 摄
自2002年起,寻乌县便在三标乡、水源乡等多个村庄内推行封山育林;关闭破坏资源的木材加工厂、小料厂、单板厂及造成河水污染的焦油厂,并把源头流域区沿河两岸列为矿山禁止开采区。
为更好地保护东江源头水质,寻乌县于2017年对三标乡东江源村、图岭村和长安村5个小组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其间,累计征收房屋面积12.4万平方米,旱地、林地面积2520.32亩,水田面积4169.42亩,果树34.8万株;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其中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6400万元。
“两个半村”搬迁涉及592户2297人,张昌权一家便是其中之一。“以前一个月最少上山两趟。村里人世世代代傍山而居,靠山吃山。山间的木耳、香菇、竹材都是村民赖以为生的物产。”张昌权回忆,刚开始听说要搬走,有的村民难免心有抵触。其中既有迷茫,又有顾虑。不知将来从事何业是好,亦担忧官方的承诺能否兑现。
“两个半村”搬迁工程于2020年全面完成征收。东江源头周遭的耕地通过退耕还林,得以休养生息,成为极佳的水源涵养地。如今,寻乌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2.37%,而源头区桠髻钵山达95%以上。“外迁的村民幸福感还是很高的。”张昌权提及,村民搬进县城后,子女亦可就读配套学校。经过技术培训,大部分村民选择就近务工。
从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
走进位于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的稀土矿山公园,郁郁葱葱的青山间,两座特意裸露的白色矿山异常突兀,犹如“时代的眼泪”,具有铭记历史的教化功能。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稀土矿山公园内,郁郁葱葱的青山间,两座特意裸露的白色矿山异常突兀,犹如“时代的眼泪”,具有铭记历史的教化功能。 李娇 摄
有“稀土王国”之称的寻乌已探明稀土矿储量50万吨,稀土界一度以“北包头、南寻乌”形容寻乌坐拥富矿。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不惜一切代价出口创汇”的政策导向下,寻乌进行30多年的大规模稀土开采,为出口创汇作出较大贡献。然而,由于开采工艺落后,不注重生态保护,矿区地表水及土壤氨氮含量大幅超标,良田、林地变成“白色沙漠”,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不要说种植,喝水都成问题。很多村民为了营生,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范逸鹏回忆。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原来白茫茫的“沙漠”,如今已有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 受访者供图
2008年,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矿区正式封山,停止稀土开采。2016年,随着寻乌县入选我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开启。其间,寻乌县投入12亿元对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稀土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
“原来水利、水保、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部门存在壁垒,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难以系统推进。”范逸鹏提及,寻乌县成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剖析各类污染因子和破坏程度,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四大工程;通过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矿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质量大幅提升,河流水质亦逐步改善。
具体而言,水土流失强度由剧烈降为轻度,水土流失量降低90%;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河流淤积减少,水体氨氮含量削减90%以上;原来白茫茫的“沙漠”,如今已有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
“生态治理修复无法做到一劳永逸。若遇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周边生态还是非常脆弱。”范逸鹏坦言,后期仍需加强管护运维,巩固提升修复成果,从而真正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
“脐橙之乡”的产业选择
过去,寻乌县特色产业以脐橙为主。2012年,当地爆发柑橘黄龙病,脐橙树大面积受到感染。由于该病无法根治,迫于无奈的农人只能把脐橙树砍掉。黄龙病多通过木虱传播,倘若施加农药,农药残留难免渗透进地下水。为防止植物病害、保护生态环境,农人便为脐橙林搭起“帐篷”,寻乌的山野风貌亦从过去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变为“白衣甲胄风中立”。
过去,寻乌县特色产业以脐橙为主。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黄龙病暴发后,县里发展思路亦做出调整。近年来,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鹰嘴桃、百香果等特色果业,寻乌一改从前“一果独大”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果业大县。此外,为守护东江源一江清水,寻乌还投入大量资金赎买林地,全县果业面积从高峰期的60万亩减少至目前的33.8万亩。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鹰嘴桃、百香果等特色果业,寻乌一改从前“一果独大”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果业大县。 受访者供图
为保护水环境,寻乌县同河源一般,将诸多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拒之门外。“只要环评不过关,项目就上不了马。”范逸鹏说。
2018年,深圳市和寻乌县建立支援合作关系。随着“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画卷徐徐展开,寻乌亦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通用设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稀土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逐渐起势。
空压机是一种用来压缩空气的设备,通过压缩气体减小其体积,以此提高气体本身压力,广泛运用于汽修、切割、医疗、纺织、喷漆等领域。寻乌制造空压机已有多年积淀,目前已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确立通用设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是综合考量的结果。通用设备以组装为主,既可解决就业,又较少污染。”范逸鹏提及,寻乌生产的空压机已登上佛山、上海乃至土耳其等国内外展会平台。
近年来,寻乌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通用设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稀土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逐渐起势。 图为寻乌县工业园石排园区。 受访者供图
日前,连接赣州寻乌县以及河源龙川县的龙寻高速正式通车,寻乌至粤港澳大湾区行驶距离缩短约30公里。寻乌县商务局局长陈志鹏笑言,“一年跑深圳至少五次。现在粤赣两地越跑距离越近了!”
【策划】陈戈
【统筹】魏金锋
【采写】南方日报 南方+记者李娇
【鸣谢】中共寻乌县委宣传部 寻乌县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