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天星”到“千亩金”!雷州“农田四变”盘活沉睡土地资源

南方+ 记者

雷州东西洋田,位于南渡河两岸,水田连片面积28万亩,每年为国家供应商品粮15万吨,是广东省最大的双季水稻主产区之一。

进入夏收期,农户争分夺秒抢抓农时,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收割水稻,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来回穿梭的收割机发出一阵阵轰鸣声,一行行水稻被收割、脱粒、粉碎稻秆、倒仓装车,一系列收割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近年来,一场围绕“小田”并“大田”的变革在红土大地上铺开。雷州以“农田四变”——“旱沙地”变“良水田”、“巴掌地”变“连片田”、“闲置地”变“致富田”、“群众田”变“责任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率先拉开全省水田垦造序幕

沙旱地改出万亩良田

阵雨刚过,在客路镇本立村垦造水田项目远远望去,千亩“大田格”格外显眼,而这就是一块经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方法化零为整的大田。

本立村以前因为农业种植效益低下,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严重短缺,并且因难以灌溉排水,土地一直撂荒多年。“没并田前,原先家里有8亩地,其中两个地块还‘没有蛤蟆跳得宽’,根本没法用机械作业,不种农作物就浪费,种农作物又收益低。”村民蔡先生说。

为解决土地细碎化、耕地撂荒问题、灌溉水源等问题,自2022年起,本立村成为雷州垦造水田项目村组之一。该村两委按照“依法依规、农民自愿、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细致摸底、反复研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地块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本立村千亩“大田格”。受访者供图

据客路镇副镇长莫爵阅介绍,项目建设后拟新增水田991.47亩,全面完善田间道路工程与农田灌排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达到旱涝保收。项目实施后,新增水田计划种植二造水稻,年产量约180万斤,年产值约180万元。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的。

此外,为确保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雷州构建了“3+1”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县级田长4名、镇级田长63名、村级田长447名以及网格田长1329名,划定耕地网格1406个,建立巡田地图1913张。

如今,本立村通过“小田并大田”,将细碎田块增产增收的做法,表面看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

同在客路镇的恒山村、塘塞村,几年前还是种植甘蔗的大片旱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绿油油的稻田,其间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交通和排灌十分便利。

“以前一亩地100多元一年租给别人,人家都不愿意要:都是沙土旱地,种东西都不长。现在不一样了,一亩地租金可达700块。”恒山村党支部书记蔡汝湘说道。这得益于雷州在全省率先进行垦造水田。

早在2017年9月,湛江市与省建工集团、雷州市联合,在客路镇恒山村开展面积达4577.51亩的垦造水田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拉开水田垦造序幕,成功开创垦造水田“雷州模式”。

自开展垦造水田试点工作以来,雷州探索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的模式,雷州有关部门和客路镇政府向群众讲透垦造水田试点工作所带来的好处。

农户看到水稻即将收成,忍不住喜笑颜开。陈文 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切实保障当地农民权益,给予最合理的补偿,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后,雷州按照不低于建设用地征用青苗补偿标准的原则,严格落实“三补偿一补贴”政策,制定了《雷州市垦造水田建设项目青苗补偿标准》。青苗补偿标准比征地建设项目青苗补偿标准略高,该补偿方案有效确保了农民群众的权益。并向村民宣传通过垦造水田项目完成后,人均可增加水田面积0.53亩。

目前,全市实施垦造水田试点项目8个,建设规模25699亩,其中23616亩已竣工验收,形成水田指标20903亩。

盘活撂荒土地兴村富民

闲置地变身致富田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种庄稼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机的大规模使用代替了传统的农业耕作,也对土地规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种田要自己搬抽水机抽水,路又不好走,很辛苦。经过改造后,现在都是开小车去种田了,播种、喷药都是用无人机,收割也是机械化,别提多方便了。”村民蔡叔高兴地说道。近五年来,雷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9万亩,水稻生产全面实现机耕机收作业。

不仅耕地全机械化,产量还增加。莫爵阅向笔者介绍,截至去年底,客路镇2.6万农户4.2万块承包地已合并成2.2万块,田块数减少近47%,农作物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达215台、节约人工成本65%以上,水稻每亩平均增产40斤以上。

客路镇塘塞村、恒山村(六南)村按每年700元/亩流转承包给公社农业公司进行经营生产,采取“一年三造”种植模式,即一年可以种植两造水稻以及一造北运菜或番薯、芝麻、玉米、南瓜等,实现农民收益翻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雷州积极开展地力培肥工程,将项目地块纳入地力培肥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使水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改良了土壤质量,提高了粮食产能,增加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促进了垦造水田项目可持续使用。

在客路镇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黎家陈村内一座座规整的楼房让人很难不注意。驾车驶入黎家陈村,只见入村道路平坦宽阔,路灯整齐,50栋两三层高小洋房以“一字形”整齐排列,极大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本脏、乱、旧的村庄,蝶变成净、美、新的新农村是村民们最直观的感受。”黎家陈村村民小组组长陈炳向笔者介绍,把农村的旧房子、破房子拆除,腾出空间,把复垦指标转让出去,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争取空间,还可以为美化乡村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村民又能获得额外的资金补助,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黎家陈村小洋房以“一字型”整齐排列。受访者供图

目前,雷州将符合政策、村庄规划、群众意愿的地块统一纳入拆旧复垦范围。全市立项拆旧复垦207个,面积8096.57亩;竣工验收项目129个,面积4397.50亩,其中交易拆旧复垦指标90个,面积3151.76亩。

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雷州大地上越来越多“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农田变良田,为乡村孕育出更多生机,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徐徐展开。

【撰文】陈文

编辑 林日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