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印记闪耀典型村!博罗源头村变身红色文旅“打卡地”

南方+ 记者

古榕树下,池塘碧波荡漾,走进博罗县石湾镇源头村,水清岸绿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有别于其他岭南水乡,源头村多了一层“红色”的元素。在源头村茹屋小组的排放门楼一侧,一座炮楼“记载”着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茹屋之战。

昔日抗日英雄村,如今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图为源头村茹屋村小组。

昔日抗日英雄村,如今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图为源头村茹屋村小组。

从高空俯瞰,茹屋小组的街巷呈东西走向,兼有南北两个围面,与前后江水相照,形成极具特色的“围龙”分水格局。也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格局,让这个小村庄成了革命年代的重要根据地。

回廊、凉亭、池塘,构成美丽乡村画卷。

回廊、凉亭、池塘,构成美丽乡村画卷。

抗日战争时期,茹屋小组是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日伪军曾两次袭击茹屋村,其中,1944年4月,日伪军200多人企图攻占并洗劫茹屋村。当时,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指挥武装民兵约150人据守分布于村里四周的八座碉楼和三个门楼,浴血奋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最终击毙日伪军70余人。

铜色雕塑记录着东江纵队的事迹。

铜色雕塑记录着东江纵队的事迹。

由于在抗击日寇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茹屋也被誉为“华南抗日英雄村”。如今,村里的青石红瓦和灰砖白墙,接续述说着这段历史。

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的外墙上画着欢庆胜利的场景。

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的外墙上画着欢庆胜利的场景。

几年前,石湾镇在当地建设“茹屋红色水乡”项目,打造了占地7.3万平方米的“红色水乡·东江英雄古村落”,划分为茹屋形象区、红色文创街区、休闲风情街区、餐饮民俗区四个功能区,从空间形成“一带两环七景”的布局形式,成为当地的红色文旅“打卡地”。

村里用文字和版画的形式展示抗日故事。

村里用文字和版画的形式展示抗日故事。

池塘被改造成风景点,不远处便是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

池塘被改造成风景点,不远处便是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

村里不仅有红色的故事,还有诸多历史文化的沉淀。

村里不仅有红色的故事,还有诸多历史文化的沉淀。

去年8月,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在此落成,全面回顾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与石湾人民的光辉抗日斗争历程,以及镇域发展历程与成就。

同样也是2023年,源头村入选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军民同心的革命事迹,让奉献精神在此代代相传。在典型村培育过程中,源头村乡贤汇聚起一股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各环节全力以赴。在今年2月20日源头村召开的“百千万工程”乡贤座谈会中,乡贤积极参与定向源头村“百千万工程”捐赠活动,捐赠现金超45万元。此外,当地乡贤和企业还捐赠了价值170多万元的配套设施和物资,用于乡村建设。

村口的炮楼述说着昔日抗日的故事。

村口的炮楼述说着昔日抗日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疾驰而过,如今的源头村,已经成为千亿级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的一隅。在日新月异的产业浪潮中,续写着乡村腾飞的故事。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