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0年莞宜情|从桃花村到立定村,援出高原致富路

南方+ 记者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优势显著,还承载着‘一面红旗’的历史、是经典影片《农奴》的拍摄地,多处文旅资源有待发掘。”说起巴宜产业发展时,东莞援藏工作组组长陈健华满是憧憬。

曾几何时,巴宜坐拥一众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却囿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限制,发展陷入瓶颈,问计无策。

产业援藏是对口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东莞援藏工作组精准施策,将生态旅游业视为解锁巴宜发展潜力的金钥匙。

“绿色引擎”正初显成效——巴宜区获“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等荣誉,连续三年登上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多项桂冠加冕,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如今,在东莞市援藏支持下,从桃花村到立定村,巴宜生态旅游有了硬件托底,发展步伐愈发坚定而有力。

桃花铺满“致富路”

7月的林芝市巴宜区,恰是过林卡(藏语:郊游、露营)的好时节。

坐落在318国道沿线的巴宜区嘎拉村,桃林总面积约为270多亩,坐拥野桃树超1200棵,享有“桃花村”之美誉。因其左右两边有大山围绕,又有潺潺的高山雪水流经此地,每逢春夏,桃花旅游文化节举办,不少游客纷至沓来,体验桃文化、感受藏式风情。

嘎拉村桃花园自然风光。图源自林芝市旅游发展局。

嘎拉村桃花园自然风光。图源自林芝市旅游发展局。

外人可能难以想到,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昔日是一个发木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嘎拉村村民还在色季拉山山沟里靠伐木维生。与此同时,村里的环境十分脏乱:桃花山庄还是打麦场,猪牛满村跑,山野桃林被围在乱石砌成的墙内,被当地人称为“桃花沟”,村里连厕所、大门等基本设施都没有。

随着国家林业改革,伐木被叫停,村民们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援藏干部的到来,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孙世宏(右一)在嘎拉村考察。

孙世宏(右一)在嘎拉村考察。

来自东莞的孙世宏是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他深入调研后,提出“整村推进、村景合一、致富奔康、共同富裕”的16字方针,并牵线东莞上市企业岭南园林,研究制定升级桃花园方案和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方案,还多方筹集到资金860万元,助推村里建起游客服务中心、桃花观景台、升级配套服务设施。

“是援藏干部让农牧民的思想转变了,干劲更足了,做法更科学了!”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如今的村落,林木成荫,瓜果飘香,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23年,嘎拉村经济总收入1302.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当地村民日子过得如桃花般灿烂。

立定化身“第一村”

从策划文化旅游节到深挖资源附加值,吃上旅游饭的不只嘎拉村一个。文旅搭台的思路,使得巴宜区立定村的乡村振兴也有了新解。

立定村,位于巴宜区中南部,藏语意为“精灵的宫殿之上”,地处林芝市的“母亲河”尼洋河与中华水塔重要水系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地带,是黑颈鹤的观赏地、斑头雁的栖息地,也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

陈健华带领工作组在立定村乡村振兴项目现场实地督导。

陈健华带领工作组在立定村乡村振兴项目现场实地督导。

“调研发现,立定村生态优势显著,结合巴宜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我们认为这里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产业。”谈及立定村区位优势,陈健华打开了话匣子,将尼洋河沿岸产业经济带蓝图缓缓道来。

据介绍,立定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是东莞援藏工作组2023年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共投资约4000万元。经工作组30多轮次现场踩点、调研踏勘,巴宜区区委、区政府和精英团队多轮规划研究,立定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的规划设计拟以乡村民生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旅资源优势结合为基础,以“山河景”“红旗颂”“藏民俗”融合发展为主线。这一规划设计后来荣获2023年东莞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一等奖、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二等奖。

从乡村民生设施的改善,到生态环境的优化,再到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立定村正蝶变为援藏工作组和当地区、镇、村合力打造的“雅江第一村”,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2023年8月,工作组联合巴宜区政府开展“先见巴宜·宜创未来”招商引资专题推介会,会上推动巴宜区供销公司成功签约。

2023年8月,工作组联合巴宜区政府开展“先见巴宜·宜创未来”招商引资专题推介会,会上推动巴宜区供销公司成功签约。

在这一过程中,东莞援藏工作组还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推动成立巴宜首个供销公司,组织当地企业家走出去,参加两地招商活动共7次。松茸、雪菊、西瓜、黄桃等林芝的高原农特产品,纷纷亮相于招商活动现场,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与认可。截至2024年2月,该公司总营业额约670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振兴得靠产业支撑,只要让农牧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就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东莞援藏工作组副组长王坤介绍。2023年,东莞援藏工作组完成援藏签约项目12个,实际投资项目9个,到位金额超过3.7亿元,超额1倍完成目标任务。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两地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写照,亦是更多群众通过文旅实现增收致富、奔向幸福生活的有力注脚。

【策划】靳延明

【采写】南方+记者 龚菊

【设计】郑家琪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