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 |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之“书史之外”(一)

潮州美术馆
+订阅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

The Origins and Being of Chinese Writing

A Special Exhibition Featuring Daily Chinese Writing in Teochew

展览时间

2024年7月6日—8月27日

展览地点

潮州美术馆1、2、3号厅

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大道中段

书史之外

字由  潮州历代“日常书写”文献资料、实物与图片(节选)

一般而言,日常书写层面常常被放置在书法史的视野之外。实际上,每个使用汉字的人都参与了中国书法的构建。此单元通过展示潮州民间历代碑刻拓片、书写稿件、牌匾、商品广告、手抄本、书信、工艺品、书法作品等,突出潮州历代日常生活中为各种事务的需求而进行的书写,关注书法史上遗漏的非著名书家、书作,呈现具有鲜活生命、有机活动的连贯历史,体现潮州历史上的“日常书写”,从大众文化的角度阐述“书写”在传统文化背景中的构建体系。

一、书镌华章

此版块展示历代潮人因歌功颂德、教化育人、社会治理、传达信息等各种公共事务需求而进行的书写,通过石刻、牌匾、官方文书、出版物、通信、礼俗用品等载体,呈现潮州历代公共文化中的多元书写面貌。

(一)石刻拓片

此部分遴选了散落在潮州各处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拓片。这些石刻书法跨越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历史时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朱熹“拙窝”题刻

释文:拙窝。晦翁为子晦书。

石刻存于金山南麓,《皇明嘉靖已酉科题名》之东。正书横刻,字大30厘米见方;又侧勒“晦翁为子晦书”六字,字大二寸,正书直行。光绪《海阳县志》引《舆地纪胜》:“拙窝,在海阳县内金山,旧名遥碧。宋廖德明更名,朱子书额,并刻周子《拙赋》于岩石间,今犹存。”《拙赋》已佚。子晦,廖德明之字。廖氏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任潮州通判。

韩文公庙碑(残)

释文:韩文公庙碑

该碑位于韩祠南廊壁,高220厘米,宽100厘米。篆额尚清晰、碑文模糊,依稀可辨认个别字句,知正文为苏轼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跋语三行,惜难以识读。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清辉同趣

释文:清辉同趣。丁未春灵武王用文书。

存于金山南麓“仙游洞”右侧。石刻高230厘米,宽70厘米,每字高约50厘米,宽45厘米,篆书直行。丁未即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翁梦鲤游金山诗”金山南麓  /  颜敏“砥柱”题刻

释文:凤皇山俯凤皇城,栖凤高台近太清。丹穴烟霞开石室,潮州风物在蓬瀛。江流千顷涛声壮,树点万家雨色睛。三度来游何所补(西晖亭上不胜情。拙庵翁梦鲤。

此刻在金山南麓,即“观潮”石刻下方。石刻宽155厘米,高53厘米,楷书竖刻,字径10厘米。潮州、海阳各《志》俱失载,2021年3月始于金山南麓发现,石刻字迹已模糊难辨。

释文:癸卯仲春。砥柱。渎颜敏题。

此刻在金山东北隅北阁佛灯下崖壁。楷书竖刻,每字大约30厘米见方。光绪《海阳县志·古迹略一》:“顺治间建(北)图。康熙中知县颜敏又镌‘砥柱’二字于阁后。”癸卯为清雍正元年(1723)。

(二)书影流光

20世纪上半叶的潮州旧影,记录了牌坊街、潮州府镇海楼、西湖、韩文公祠、湘子桥、潮州车站等地标出现的牌坊、匾额、摩崖石刻等名人圣贤之书。与此同时,摄影师拍摄牌坊街和镇海楼的照片,也记录了潮州在不同时期的招牌、商号、商业广告、宣传标语等多样的书写内容和文字风格。

20世纪20年代 潮州西湖公园   湖山图画

西湖摩崖石刻现存130多处,石刻年代自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均有,内容主要包括官府文告、胜游记事、诗词览胜、科举题名、景物抒怀、重要记事、景点命名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均有,被誉为“潮州历史的橱窗”“书法艺术的长廊”。西湖的摩崖石刻巧妙地融入山水之中,恰到好处,绝不突兀,又画龙点睛。

20世纪20年代  牌坊街  状元坊

1910年  潮州府 镇海楼

潮州府镇海楼,德国摄影师于1910年拍摄。照片清晰可见镇海楼悬有“潮州府”三字竖匾,字体有明清时期年代气息,也有榜书效果,端庄大气。

(三)官府文书

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官府契约文书

契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物权和债权行为时,为昭守信用,保证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切实履行而形成的一种文书,涉及田地买卖、典当、租佃、借贷、分产、赠与、继承、遗嘱等诸多事务。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官府收税后办理过户过税手续,然后在“白契”上粘贴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文书(即“契尾”),最后在粘贴处加盖州县官印(骑缝章),这样的地契叫做“官契”,也叫“红契”。红契受法律保护。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潮州府揭阳县赋税纳照

1924年   揭阳县赋税收据

赋税指政府依法对个人或组织征收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是研究社会经济史的重要档案史料。

(四)礼俗用品

清末  潮州府潮阳县颁胙竹签

颁胙是祀礼名,清代赏食祭肉的制度,祭祀结束后分赐祭肉。如今广东潮汕一带祭祀祖先仍然保留有这种传统仪式。颁胙签体现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实用功能,签上以楷书写“达濠 吴缙云公 胙肉四觔 春秋两祭执此签至培元堂领胙单”、“达濠 吴瑞亭公 胙肉一觔 春秋两祭执此签至培元堂领胙单”,此签是领取胙肉的凭证;二是审美特点,祭祀礼仪活动是庄严肃穆的,因此以楷书进行书写,点画光洁、结体匀称、章法整齐、易于辨认;三是文化特点,体现了潮州深受儒家思想尊敬祖先和重视宗族的影响。

二、书载商途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潮州商业发展繁荣。这一时期的潮州商号、商业广告、商品包装、纸钞、账簿等商业品类众多,涉及饮食、百货、医药、金融等诸多行业,书写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呈现潮人的商业道德、经商技能、产品工艺等诸多内容。

(一)老商号牌匾

民国“郑义成号”老字号牌匾

20世纪50年代初,在潮州城区范围内进行的一次工商普查结果显示,始创于清代的“老字号”有51家。此为郑义成鞋店老字号牌匾。郑义成鞋店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址在太平路英聚巷口,建成“前店后坊”的格局。“义成鞋”以鞋好、质优、价实而声名远扬,曾被誉为老字号“三鼎甲”之一。

(二)商品广告

此部分展出清末至近代的潮州商品广告。广告书写内容常常强调“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以防假冒”等经营宗旨和口号,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道德和商店信誉。广告语利用趋吉心理,引经据典、押韵对仗,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这一时期的商品广告综合呈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书法、文学、设计、道德等各方面文化内涵。

1931年 潮州许利南商号单据、广告

民国 庵埠许万裕商号包装广告

清代 “人参虎骨酒,回天再造丸”木刻对联广告

对联广告是在对联里融入商业性的文字性广告内容的一种宣传形式,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此木刻对联广告采用正楷书写文字,横竖分明,辨析度高,字体风格厚重沉稳,传达给顾客一种可信赖度高的感觉。文字内容“人参虎骨酒,回天再造丸”生动有趣的将两种药类商品和功效内容融入对联中,对联讲究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传播。

(三)纸钞

1930年 潮州张明裕酒庄贰毫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潮州汕头揭阳太古庄一百元纸币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侨汇的大量流入和贸易流通的需求,潮汕地区民间金融组织银庄兴盛。钱庄经营范围包括兑换银币、发行七兑票纸币、定期借贷、侨批业务等。潮汕地区最早的通用银票称为“七兑票”。此前,由于各国货币种类繁多,市场交易复杂,货币难以统一,给各国之间贸易造成极大的不便。清末,潮汕各银庄发行凭票兑银纸币,每元以7钱为准,故名“七兑票”。七兑票可在潮汕地区汇兑等地进行同步结算,对内有利于市场汇兑交收和大额侨银分发,对外则便于与外界通商结算。七兑票的出现,见证了潮汕金融业逐步规范化发展,也意味着当时的金融市场进入全新的信用货币时代。因其具有高信用度的特点,也建立了当时潮汕地区的诚信体系,反映出潮人诚实守信的经商品性。

(四)账簿

1924年  陆泰宝号账簿

1956年  老账本

账簿是商人用以记载其营业活动和财产状况而制作的书面簿册。此次展出的账簿,以行草书账房账目,字迹飘逸,在法度之内自由奔放,收放有度,开合自然。

部分展品提供:

石刻拓片:潮州开拓者

书影流光:丁铨《旧影潮州》

官府文书:广东省岭海档案馆

书载商途: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THE END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8月2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潮州美术馆公众号进行预约或携带本人身份证进场。

潮州美术馆参观指引


潮 州 美 术 馆

电话 Tel 丨0768 - 2527277

邮件 E-mail 丨czart2527277@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