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 撂荒地成致富地!茂南区镇盛镇荷花开、莲子莲藕丰收

茂名发布
+订阅

在“百千万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茂南区镇盛镇樟岭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7月17日,记者深入樟岭村实地探访,只见这里的莲藕、莲子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一边是莲藕个大且质优,一边是莲花迎客、莲子丰产,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农旅融合,荒地变宝地

走进樟岭村的莲藕种植基地,眼前是一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挖藕人穿着防水服,在泥泞的藕田中,弯着腰,双手在淤泥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顺着藕节的走势,慢慢将整根莲藕取出。每挖出一根莲藕,他们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一会儿,一根根粗壮、洁白的莲藕就堆满了田边。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莲子种植基地中,盛开的莲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放眼望去,田田荷叶随风摇曳,粉色、白色的莲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娇艳动人。游客们漫步在田埂上,有的驻足观赏,不时按下快门,记录这美丽的瞬间;有的凑近莲花,轻嗅花香,沉醉在这迷人的芬芳中。采莲人穿梭在莲田里,将成熟的莲子摘下,摘满一筐就将莲子送往一旁的加工处,机器欢快地运转着,自动为莲子剥皮。

看着眼前这一派丰收的景象,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撂荒地?

——樟岭村党支部书记何亚银向记者介绍,樟岭村由于村中劳动力外出打工、耕作用水困难、低洼地多等原因导致撂荒耕地较多,后被确定为镇盛镇复耕复种示范点。目前以党建引领,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村合作社共种植莲子及莲藕共约200亩。莲子亩产约500斤,带壳销售20元/斤,不带壳为25元/斤,基本实现日产日销。莲藕亩产约4000斤,收购价超4元/斤,零售价超6元/斤。基地还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销售莲子糖水等实现增收。同时,还将莲藕、莲子基地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近期每天吸引近千名游客前来游玩和消费。这种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也带旺了乡村产业发展。他说:“目前基地每天为村民提供约50个工作岗位,工资为每人每天100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模式一举三得,实现土地有效利用与集体、农民增收。”

党建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复耕复种难题,镇盛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在“百千万工程”的助力下,镇盛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撂荒耕地整治“四瞄定四解决”方法,通过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协助解决农田硬件设施问题、明确种植主体和种植出路等措施,成功将樟岭村1000亩撂荒耕地全部复耕复种。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樟岭村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包含有水稻、甘蔗、茄瓜、莲子、莲藕等。特别是去年年底开始种植的莲藕、莲子及甘蔗,采用轮种模式,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的稳定发展。

示范带动,助力乡村振兴

樟岭村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合作社充分发挥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基地还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体验等服务,销售莲子糖水等农产品,实现了农旅深度融合发展。

——镇盛镇副镇长陈广才向记者介绍,为解决撂荒耕地的复种复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镇盛镇以樟岭村为示范点,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协助解决农田的硬件设施问题,解决种植主体、种植出路问题等。

在“种什么”的问题上,樟岭村也曾历经波折。原本以种植水稻、指天椒为主,但由于地势低洼,在水灾中损失惨重。去年年底开始,在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成功种上了莲藕、莲子及甘蔗,并采用轮种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樟岭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让合作社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不仅带动产业的发展,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镇盛镇有关领导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从地理环境出发,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这片土地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标杆。

 图、文/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王奕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钟镇聪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来源:茂南动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