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城央的千亩公园,为何从中山火到大湾区

南方+

02:00

金钟湖公园群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在网上火了。结束了一周繁忙的工作后,公园的草地和长椅上,“长”满了寻求大自然治愈的年轻人。

有研究人员指出,即使什么都不做,在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显著减少压力、改善心情、提升状态。

很多人想不到,在工业之城中山的城市中央,竟然藏着一座近千亩的现代公园,湖光山色、秀美潭林、人文风情尽纳其中。

在小红书上,年轻人直呼:“金钟湖公园就是‘中山小阿勒泰’!”

这座建在中山城市中央的千亩公园,不仅成为中山新晋的“网红打卡点”,也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基层实践中的典型样本。

金钟湖公园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金钟湖公园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融林入城

一山环玉水,从中山火到大湾区

从深圳宝安驱车,经深中通道驶入中山城区,第一出口就是金钟湖收费站。不远处,碧色绵延的金钟湖公园随之映入眼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日均有数千人走进金钟湖公园,高峰月度日均人流量超过8000人。

这座城市中央的公园,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金钟湖公园总占地约934亩,东接古香林公园,西接树木园,金钟水库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园中。游客走进内部,可以漫步坝下体验生态湿地,或沿着12公里的环湖绿道运动健身,游赏松林幽径、晨露香荷、金钟览胜、绿野粉黛、金钟晚影等多个环湖景点。

其中,“绿野粉黛”依林傍水、开合有序,形成了三重景观序列——“一山环玉水”,体现金钟湖环山抱水的自然风貌;“香林引涟漪”,呼应香山打造层林尽染的景观空间;“潭水照心清”,主打清丽灵动的水系景观。

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治愈了无数被“班味”浸透的都市年轻人,将这里当作citywalk的“命中情地”,纷纷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码帖:“完全不需要滤镜的地方,很适合休闲放松”“湖边的风非常舒服,果然最治愈的还得是大自然”“绝美公园!天然氧吧!来了根本不想走!”

视觉上的美,只是人们对金钟湖公园魅力的“初印象”。巍然屹立在城市中央的金钟湖公园,更是一扇读懂中山的城市窗口,香山文化风骨尽数藏纳其中。

“香山城外香林寺,金钟响起进书房”。金钟湖畔的香山书房,就是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座中山现阶段面积最大的香山书房,藏书约23000册,于2023年9月28日建成开放。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有近9万人次的群众走进了这座书房。

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藏书约23000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绿野中细嗅书香,已经成为中山城乡居民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泡在盛夏的声声蝉鸣里,埋头阅读;于湖光山色环绕中,思考感悟;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体会人生。这,就是金钟湖香山书房带给游客独一无二的体验。

“不管是香山书房,还是周边的公园景致,都很好。我一有时间,就会报名来这边做志愿者。”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学生刘庸鑫说。

香山书房的加入,不仅为金钟湖公园增添了更多文化味、书香气,也注入了更多公共服务的内涵,让中山的公园和绿地空间有了“魂”。

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于2023年9月28日建成开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于2023年9月28日建成开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金钟湖公园,为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了一种示范: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让公园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承载城市历史文化与本土生态美学,让人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松弛感”。

城中“造”林

问计于民,建市民群众自己的公园

城中“造”林,绿意点睛。金钟湖公园,是中山城市中央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处于中山中心城区范围的金钟湖片区,是中山自然生态要素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大尖山、二尖山、大肚岭、金钟山群峰矗立,马踢水瀑布、心水瀑布、金钟瀑布、流云引瀑直落九天;金钟水库、马岭水库、绿茵湖镶嵌城中;马踏沙溪流、心水坑溪流、香林曲水潺潺流过;金钟山沟谷、石蛋景观纵横奇绝。

山林湖城,在这里共同上演一首完美的自然协奏曲。

结合金钟湖片区生态资源,2017年,中山建设了全国首个城区型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并以此为抓手,对金钟湖片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这是对金钟湖片区生态的一次精细雕刻。中山将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列为全市四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之一,主要围绕金钟湖公园、树木园、古香林公园三大公园开展建设。为有序推进示范点建设工作,中山市成立了由多个职能部门和镇街参与的工作专班。

金钟湖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金钟湖片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6%,拥有超过1000种野生植物。提升林分质量,是金钟湖片区改造升级的“点睛之笔”,但也是其中的难点。

在推进片区林分质量提升过程中,专班没有采用大面积造林的传统思路,而是按照“适地适树”“多做减法、少做加法”的原则,以“绣花功夫”开展“点状种树”,选取了生长快、绿量大、景观美、碳汇强的乡土阔叶树种,如樟树、榕树、海南红豆等。

建设城市中心的公园,为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民。因此,在金钟湖片区的建设过程中,专班也充分做到了“问计于民”,广泛征集了市民群众、相关镇街关于示范点建设的建议。

有市民提出意见:“下层植被太过稀疏了。”专班便及时补充种植了灰莉、棕竹等灌木品种。

有市民流露担心:“在金钟湖边植树,会不会遮挡观湖视野?”专班立即组织实地调研,采纳了市民意见,优化湖边种植落羽杉的数量和位置,让绿化与湖景相得益彰。

有市民提出问题:“环湖路行道树不够遮阴。”专班就在环湖路旁加种了腊肠树、红花玉蕊、麻楝、海南红豆等树种。

在保护好森林群落、自然生态以及古香林寺、马踢水电站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基础上,金钟湖片区的绿色生态休闲空间不断拓展,建成了一座市民群众自己的城市森林公园。

点绿成金

一座公园,延伸出了“公园经济”

如今,以金钟湖公园为圆点,方圆5公里内形成了由古香林公园、儿童公园、中山树木园、中山植物园、气象公园、秀丽湖公园等组成的公园群,总面积约4500亩,相当于370多个标准足球场。从单个公园到“园中园”,再到“公园群”,金钟湖片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山城市建设思路的迭代升级,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绘就城乡美的重要一笔。

中山市儿童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儿童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每逢周末,亲子家庭徜徉儿童公园探秘海洋世界,探索自然之奥妙;外地游客探访古香林公园,聆听中山古香林寺的历史故事;年轻人爱上金钟湖公园的大草坪,随便一拍都能“秒出片”;研学青少年可以在气象公园,学习天文气象知识,收获一段科普趣味之旅。每个群体,都能在公园里找到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

中山市儿童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兼具放松、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金钟湖公园群也显现出“公园经济”的效应:一方面是提升了周边社区的人气,以美丽的城乡风貌带动社区居民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金钟湖公园群在建设和养护阶段,吸纳不少周边居民就业,带动了周边餐饮、文旅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深中通道通车的“泼天流量”带动下,由金钟湖公园、树木园、古香园组成的金钟湖公园群,已经成为大湾区新的旅游热点,吸引了不少珠江东岸的游客到此游玩消费,促进了中山旅游经济发展。

古香林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古香林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东区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邓庆杰透露,目前东区街道计划在新安村发展民宿经济、轻餐饮等业态,同时,积极协助市有关部门加快金钟湖公园门楼片区的停车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周边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配套完善周边餐饮业态,集聚客流人气。“下一步,我们建议市加强统筹和顶层设计,将金钟湖公园群与五桂山的岐澳古道连通,打造成中山城区的最美景观带。”

“粤美”示范

美了一座城,绿了大湾区

一个公园群,美了一座城,绿了大湾区。

金钟湖公园群,为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城乡美”提供了一种示范。5月9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指出,要抓好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坚持从生产生活生态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金钟湖公园群,是中山绿美生态建设的鲜明成果,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集大成之举:通过以生态廊道串联各大公园,形成了连续的公园体系和生态绿网,延伸出登山徒步、拓展运动、郊野露营、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在小红书上,逛公园变成了一件很“chill”的事情。有中山年轻人开始打卡“100个公园计划”,不少年轻人爱上了在公园里露营、读书、运动、跳舞,也有人单纯喜欢躺在树下、草坪上,静静观察人生百态。

金钟湖公园变潮了,年轻人爱逛了,本质上是中山城市公共空间升级的结果——让公园从满足老年人散步休闲需求的场所,变成集体育锻炼、公共阅读、亲子活动、科普教育、网红打卡、历史活化的新型城市空间,带动周边文旅研学、餐饮食肆、地摊经济的集聚发展。

在公园城市语境下,这座大型城市公园满足了中山市民回归自然、健康生活、户外交往、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更实现了强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优化城市中心区空间格局、增强城市显示度、助力城市品牌建设等价值。

中山正在打造更多这样的新型城市空间。根据《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至2035年,中山力争全市公园总量超过1000处,建成一座全域公园城市,实现“千园之城”的美好愿景。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雷海泉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联动】陈少宏

【通讯员】张稳 黄效 李琪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