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国内首份有关域外法查明制度的全景观察报告《2014-2023:域外法查明制度发展十年观察》(以下简称《报告》)在深圳前海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蓝海中心)和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联合发布。
总结我国域外法查明制度建设路径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为《报告》撰写了序言。他表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
域外法查明是涉外法律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年间,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域外法查明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张文显认为,《报告》以宏观的视角、微观的笔触,系统总结我国域外法查明制度建设路径,呈现了域外法查明制度发展全景。通过域外法查明制度这个“小窗口”,可以看到国家涉外投资和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可以看到涉外法治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精细化的发展路径,还可以看到国际法律合作与斗争的复杂性系统性趋势。
张文显特别指出,前海率先通过特区立法对域外法查明制度作出规定,并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提供法律查明服务的法人机构——蓝海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的作用。
聚焦域外法查明应用,十大典型案例发布
《报告》主笔人、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淑钿对报告进行了介绍。
该报告指出,在十年间,从中央战略到地方政策,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署到地方法院创新探索;从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的管辖权、法律适用到判决承认和执行阶段;从涉外民商事诉讼领域到调解、公证、合规等非诉领域;从当事人查明到域外法查明法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从域外法查明责任、查明路径到查明审查程序,我国域外法查明制度不断健全,域外法查明实务质效持续提升,彰显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还选取了十大典型案例,展示了域外法查明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在发布会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对报告作了点评发言。他认为,《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我国过去十年域外法查明制度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提炼和总结,内容全面、具体。《报告》同时对域外法查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如何提高查明质效,如何推进专业化查明机构建设。
对未来域外法查明制度的发展,他建议,域外法查明制度未来努力的方向,一是确定域外法查明应依据当事人主义还是法官职权主义,从价值导向来看,国际商事争议应宜采用当事人主义,对婚姻家庭、收养等案件宜采用法官职权主义;二是除了进一步推动域外法查明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对国际条约适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省司法厅、市区司法局、市区两级法院等相关单位领导,以及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出海企业参加了本次活动。
南方+记者 曾子航
通讯员 降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