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丨韶关丹霞山首次发现米虾新种

南方+

丹霞米虾。  通讯员供图

丹霞米虾。  通讯员供图

近日,笔者从韶关丹霞山管委会获悉,中山大学副教授马嘉欣带领的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科考水生生物调查组在韶关丹霞山发现了首例米虾新种,命名为丹霞米虾,这也是在丹霞山发现和命名的第44个新物种。据悉,该新属已于今年7月4日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动物分类学SCI期刊《ZOOTAXA》。

据悉,丹霞米虾生活在丹霞山间小溪中,身长约1.4厘米,额角短而直,约伸至第一触角第二节的中间,额角下缘无齿,上缘具13—15齿,有5—8个齿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第一触角柄刺伸至柄中节基节末端,不达第二节的中间;尾节外肢端叶缝具19—23根活动刺。

据调查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米虾由于个体较小,对于人类不算优良的食用虾类,但却是鱼类鸟类的天然饵料,能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由于米虾体形较小,且多藏身于石缝中,采样难度较大,丹霞山地区的米虾系统研究比较匮乏,目前,尚未有十足目动物调查成果。这是中山大学团队首次对丹霞山的十足目动物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对保护区内各大水系采样和对中国米虾属历史文献的梳理,统计出丹霞山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十足目动物4科12种,其中米虾有5种,目前已确定了丹霞米虾和掌肢新米虾两种,公园常见的十足目动物还有束腰蟹、日本沼虾和入侵种克氏原螯虾等。

马嘉欣表示,丹霞米虾的发现提醒大家要关注丹霞山水环境。丹霞米虾仅在山里的一处溪流被采集到,是明显的狭域种,其它几种米虾分布较为广泛,建议列入红色目录濒危极小种群。相较之下,丹霞米虾更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工程建设、农药使用、植被破坏、物种入侵等都可能引起其种群灭绝。丹霞山以丹山碧水著称,水资源充沛,河流、瀑布、山泉、溪水、沟谷等水生境丰富。丹霞米虾的发现提醒大家要加倍关注丹霞水环境,守护山溪里的小精灵,保护丹霞山珍贵的生物多样性。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王亚琴 丹宣

7月19日 《南方日报》A05版 报道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