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韶关市文广旅体局组织开展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评审工作。经最终审核评定,全市共31位非遗传承人和1个非遗传承群体列入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武江区非遗项目《重阳水口龙舟调》代表性传承人欧军强被评为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受访者供图
水口村一隅。武宣供图
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位于该镇东北角,是龙舟之乡,龙舟文化底蕴十足。“扒龙船”是水口村至今保留最具有传统意义的非遗项目。如今,入村必经的高铁桥立柱上,一幅幅生动的龙舟文化墙绘,诉说着远近闻名的水口村赛龙舟习俗。水口村民有部分为船民,对船有特殊的感情。随着船民上岸定居,船的功能慢慢从生产、生活的角色向休闲游乐转变,赛龙舟的习俗得以传承。
欧军强带领水口村龙舟队集体咏唱龙舟调。唐音 摄
一曲龙舟调,悠悠故乡情。龙舟调主要在端午节由划船队员集体咏唱,平时也可单人或多人学唱,龙船调歌颂家乡秀山丽水、人文景观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声表达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操和热爱美好家园的情怀,形成了重阳独特的龙舟民俗文化。水口龙舟调旋律婉转平和、柔美动听,没有高腔高调、节奏短巧,容易上口,通俗易懂。歌词除了传统的吉祥说词以外,更多的是现编现唱,不固定唱词,即兴创作,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偶句必须押韵,很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龙舟调第四代传承人——欧军强。武宣供图
“我幼时便听村中老人唱龙舟调,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很多龙舟调唱词,我们到河对岸的黎市镇沙尾村走亲戚时唱龙舟调,下河划龙舟也唱,看见什么唱什么。”龙舟调第四代传承人欧军强表示。在划龙舟的比赛过程中,队员们在调子中套上激励斗志的歌词,末尾众人即兴帮腔:“嗬火,嗬哟嘿!”他们不仅唱出了激越铿锵的号子声,更唱出了“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奋勇争先”重阳水口龙舟精神所在。
龙舟“走亲戚”仪式。罗健 摄
今年端午节假期,水口村的河面上上演了一场北开生面的龙舟采青和“走亲戚”仪式,水口龙舟逆流而上,划向位于犁市镇的沙尾村,将沙尾龙舟一路迎到水口。宽阔的武江河面,水口村龙舟队与沙尾村龙舟队的两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飞驰竞渡,你追我赶,犹如“双龙戏水”,引得围观市民游客阵阵喝彩。两村队员上岸后还在水口老村的百年大榕树下齐声高唱龙舟调,嘹亮悠长的歌声响彻水口村。
据介绍,隔着一条武江河的水口村和沙尾村,虽然两村村民之间并无亲缘关系,却代代人互称“亲戚”。数十年来,两村村民时常互帮互助,特别是两村龙舟队,更是结下了如亲兄弟般的情谊,每逢端午时节,两村龙舟队就会相约龙舟竞渡,切磋龙舟技艺,并在村中聚餐,龙舟文化在此得到不断的传承。
南方+记者 唐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