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大暑将至,又是一年收获时。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4200亩稻田已进入收获期,微风吹过,稻浪阵阵。
田边的会议室内,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人正对着农场平面图,紧锣密鼓地讨论着筹备工作。7月20日,全国工厂化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专项“无人农场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将在这里举行,上演无人农机“大比拼”。
与农机结缘五十载,罗锡文带领团队已在全国15个省启动建设了30个无人农场,其中广东有10个。采访中,他用3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讲述无人农场如何闪耀“科技之光”。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说起的幼时梦想
当梦想照进现实,罗锡文院士说“下辈子还干农机”
生于农村的罗锡文,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有着切身体会。
每逢“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时节,天还没亮,不到七岁的他就被母亲拽起来,到田里拔秧,天亮了回家吃过饭又下田插秧。插了一阵,罗锡文腰痛得不行,便站起来伸了伸腰,母亲便“呵斥”道:“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
“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不需要人插秧就好了。”于是,一个梦想悄悄萌芽——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如今,罗锡文的无人农场梦已成为现实。在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中,无人驾驶收获机和运粮车可以自动开到田间,作业完成又沿预设路线回到库房。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一天最多只能收获半亩地,现在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1小时能收获5—6亩地。
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无人农机还能把地种得更好、产量更高。
经过多年研究,现在的无人农机直线行驶精度高,已达到国际标准的2.5厘米,作物“排排站”,通风透气、采光充足,既能“少生病”,又能“减肥减药”。
无人农机“慧”种地,手中饭碗端得更牢。
“我不知道50年、100年以后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50年、100年以后我们还要吃饭、还要种地,还需要农机。”
罗锡文曾说,如果有下辈子,还会继续研究农机。这,是一个永恒的事业。
从下田实验说起的科研精神
罗锡文院士谈未来无人农机:要真正做到应用“傻瓜化”
每到关键农时,79岁的罗锡文都会亲自到田中去。在他看来,只有站在地里,才能获取第一手数据,了解农民的真正需要。
“有一年我们在陕西南泥湾进行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试验,机器在田中总是开不直,我脱了鞋到田里才发现,土层下面都是光滑的鹅卵石。”罗锡文强调,只有两只脚踩在泥里,才知道如何改进,设计出最好的机器。这种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贯穿于无人农场建设的方方面面。
这些年来无人农机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在罗锡文看来,一个要素齐全、功能强大的无人农场,应突破四大关键技术: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依靠“天眼”和“智慧大脑”,变“看天种地”为“看数据种地”,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比如,采用搭载了多光谱摄像头的无人飞机巡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水稻长势,进而确定如何进行精准施肥。2019年,罗锡文团队在广东罗定150亩水稻田进行了精准对靶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氮肥减少28%的情况下,还能增产15.67%。
这其中,智能农机是无人农场的核心。
“当前,我国智能农机研究应用处于与世界发达国家并跑的阶段,在水田农机和主从导航收获两个方面,我国处在领先水平。”罗锡文进一步指出,“傻瓜化”和“自主化”,是智能农机未来的研究方向。
“傻瓜化”,体现在应用层面。罗锡文深切地知道,智能农机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农民,那么,复杂繁琐的操作流程只会成为推广的阻碍。“要像操作手机一样,让农民简简单单就会用智能农机。”罗锡文说。
“自主化”,则是“智慧化”的过程。以农机陷车为例,如驾驶员发现可能会陷车,就会立即改为四轮驱动,并加大油门,而目前的无人农机只能“认栽”。应借助人工智能,使其能像人一样应对各种特定情况。
罗锡文表示,通过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科技创新,无人农场引领了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罗锡文院士谈我国农机导航技术:与发达国家处于并跑阶段
从推广无人农机说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很多年前,罗锡文带着他们研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回到湖南老家株洲演示,农民围在田边,都夸机器好。“但我建议他们买一台时,他们都说家里才两三亩地,用手撒一撒就行了。”
这是我国农机推广中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农民的地块小、分散且不规则,农机应用效率低。
“未来无人农机主要是种田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罗锡文提到,当经营规模足够大时,农户会发现“请计算机种地”更划算。
当前各地正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坡地改平地,弯道改直道,这些都为无人农机提供了发展舞台。
广东规模最大的无人农场落地河源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罗锡文总结为“四好”——“人好、地好、水好、技术好”。
项目建设伊始就得到了当地镇村干部和村民大力支持,仅用三个月便完成了4000亩耕地流转。
“像这样连片、平整、面积大的地块,在广东不多。”罗锡文评价道,东江水质好、没有污染,具有优质的灌溉条件。
最后,依托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强大的管理团队以及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加持,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更加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未来,无人农场将如何进一步走进现实?罗锡文认为,这要与国家总体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是必要条件。而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推进无人农机应用“傻瓜化”,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无人农机才可能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策划】曹斯
【撰文】郭雨欢 辜继漫 纪蓓 魏金锋
【拍摄】卓杰 林泽翔
【剪辑】林泽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