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县区点赞学习,云城这个村有啥吸引力?

南方+ 记者

近段时间,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土门村很“火”,尤其是下辖的新屋自然村,凭借其今年数月间的美丽变身,人气迅速上升。

住在这里的村民说,现在回村就像进“景区”;云安、罗定、新兴、郁南等兄弟县(市、区)派员来访,交流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

改变与人气背后,是抓实机遇的实践。自“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以来,土门村作为首批省定典型村,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典型村建设工作,党建引领各项重点工作,一个有产业、有颜值、有内涵的和美乡村逐步映入现实。

环境真提升 和美有实感

俯瞰新屋村,以红色琉璃瓦为顶的米黄色房子分布,周围是大片绿山,村中整洁有序,绿意点缀;走进村中,从前杂草丛生之地变成了绿地和小公园,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早已不见,如今村道平坦,推门见绿。

新屋村的变化是土门村打造和美宜居新乡村的一个缩影,目前当地累计投入90万元,完成农房微改造144间约3.9万平方米,并持续开展“干群齐动手 答好‘四道题’共建美丽家园”活动,实施农村“三大革命”、“三清三拆三整治”、强化“三线”管控,长效管护机制也在逐步建立。

据统计,土门村已累计清拆危旧泥砖房7500平方米,完成农村卫生公厕建设改造5座,户厕无害化处理435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7.5%,建立村庄垃圾收集点19个。以云城区“南药之乡,绿色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推进农房微改造、乡村风貌塑造。

绿美为导向 生态大变化

“这里原来是养猪的地方,已经废弃很久,卫生简直无法说。”新屋村村民惊呼,现在清理整治后重新种上花草树木,环境完全大变样。

从闲置到活化,从杂乱到整齐,土门村正把“绿美”的色彩铺展到更广阔的地方。

从头部抓起,云城街道成立乡村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以清拆危旧废弃房屋、清理卫生黑点、清除荒地杂草等方式腾出成片绿化空间,规划绿化点位182个、面积1.9公顷,种植苗木2000多株,建设提升“四小园”423个,打造美丽庭院164户、典型户160户。

在建设过程中,当地夯实资金保障,推行“财政奖补+群众自筹+部门助力+投工投劳”模式,采取“六个一点”方式。以新屋村为例,在打造乡村绿化示范点筹措绿化资金350多万元。

在化为绿的地图中,不少亮点涌现。如建成粤港澳青年绿美公园,成为青联委员和港澳青年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工作阵地之一;如新屋村,充分利用村中闲置的泥砖沙石建设小生态板块15个,打造“美丽庭院”16户,拆除危旧房18间、盘活闲置地4亩,建成“一亭一廊一绿岛”后山公园,道路硬地化1500平方米,营建“青年林”“两新林”等主题林。

党建引领各界力量 基层治理添动力

谁是村庄建设的主力,如何唤起村民的积极性?

土门村的答案是:示范引领,广泛动员,让乡亲看到乡村变化,真心实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从规划开始,土门村凝聚党群合力开展各项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借助“好人队伍”和互助工作队力量。例如新屋村,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座谈会暨外嫁女回娘家联欢活动、“乡村绿化,党员带头”“我为家乡添点绿”等系列活动,发动全体村民以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绿化美化,最终筹集资金40多万元,义务种植苗木780多株。

村民建设积极性得以调动的同时,基层治理得以更好地展开——

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土门村通过综治手机APP发挥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巡查等职能作用,及时排查收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23年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97件;

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用好“法律明白人工作群”、普法材料等载体,围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土地流转、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不断推动移风易俗。

据统计,土门村结合党建引领“好人队伍”工作经验,动员村民小组正副组长、党员骨干等“好人”组建16支共177人的“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不仅出谋献策,更带动党员群众9000多人次投工投劳参与具体任务落地。

探索多元发展 壮大集体钱包

乡村旧貌换新颜,焕发了新活力。为乡村寻找增收空间成了进一步要思考的事。

以云城区“南药之乡,绿色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土门村建成了云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馆和土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直播推介南药、油茶、农家米、腐竹、炒米饼、南乳花生、番薯等农产品;打造了朱屋村草莓种植基地、鹰嘴桃采摘园、朱满楼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流转涉及70户农户的承包地共80多亩种植草莓,村民每年可获得租金约14.4万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种植油茶835亩,带动农文旅发展,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6万元;充分盘活本地山溪水资源,通过资源供给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2万元。

据了解,土门村委总共有16个自然村,朱屋村、新屋村的变化正示范带动更多村庄以更大力度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文】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云城“百千万工程”指挥办

【图】云浮融媒

编辑 李卓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