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趋势报告(2024)

南方+ 记者

【编者按】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4年1—6月,我国汽车出口达到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延续之前的红火状态。其中,乘用车出口233.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31.5%。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即便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依然继续高举高打,出口规模节节攀升,这背后透露出我国汽车出海哪些新趋势?我国车企海外布局又有哪些新模式?我国汽车出口究竟拥有哪些整体优势?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全球化前景会怎么样?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南方产业智库走访了上汽、广汽、比亚迪、长城、小鹏、零跑等国内主要车企,探访东南亚、非洲等海外一线市场,问道海外传统出口导向型品牌,问策业内权威专家,推出了《中国汽车出海趋势报告(2024)》,全面剖析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新特点、新模式、新趋势。

航海新地图

 市场结构悄然变化

从中国到地球对面的巴西,是用时最长的海运航线之一,通常要30—50天。最近,一艘名为“EXPLORER NO.1”的滚装船,仅用27天就从中国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驶达巴西苏阿佩港,5459台新能源汽车创下港口单次接收车辆纪录,让巴西媒体直呼“历史性的一天”。

海运时间从近50天缩短到27天,背后是喜人的订单翻番。车企争相“外卷”的腹地之一巴西,是中国汽车出口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从2023年的十名开外跃居至今年的前三。

从去年的泰国,到今年的巴西,出口市场“黑马”的背后,有两大共同点:一是电动化机遇至关重要,二是主要集中于新兴市场。

据南方产业智库整理海关总署数据,在巴西,1—5月中国汽车出口16万辆,同比增长6.4倍,一跃成为第三大汽车出口目的地、第一大载人电动汽车出口目的地,其载人电动汽车出口增速高达9.3倍。在东南亚市场,1—5月汽车出口24.3万辆,同比增长17.2%,载人电动汽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19.9%。在拉美市场,1—5月汽车出口50.8万辆,同比增长50.7%,载人电动汽车出口18.1万辆,同比增长约6倍。

同时,欧洲市场表现也可圈可点。2023年,中国向欧洲出口汽车195.4万辆,其中载人电动汽车72.7万辆。今年1—5月,中国向欧洲出口汽车82.5万辆,其中载人电动汽车31.4万辆。虽然载人电动汽车数量同比下滑5.6%,但汽车出口总量82.5万辆,仍然实现了9.7%的增长。也就是说,燃油车作为主力稳住了在欧洲的发展局面。

综合最新整体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增量来源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的新能源出口大市场比利时、英国增速在快速收紧,巴西、菲律宾、墨西哥等市场在唱增量“主打歌”。

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双强产品力支撑下,中国汽车不仅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更在新兴市场抢跑,西欧、南欧、东南亚和拉美市场各有亮点,构筑了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市场结构。

不过,从之前的比利时,到去年的泰国,出口的大小“黑马”在增速上基本难以持续,更多是昙花一现,说明了新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抢滩”窗口期较短,进入海外市场要出“快招”抓住增长机遇。

对汽车出口大国来说,数量是基础优势,出口单价则是观察发展质量的另一重要维度。今年1—5月,中国汽车向拉美市场出口的平均单车金额实现同比增长23.7%,在澳新,尽管出口增速放缓,但是平均单车金额同比增长8.1%。

另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在部分市场还没能转向“价值战”。在东南亚,1—5月平均单车金额同比增长1.6%,在中东这一高端车市场仅有0.5%增长,在欧洲区域则是同比下滑。

在中东、欧洲这样的燃油车成熟市场,同时也是高端车市场,中国车企面临的竞争激烈,“走上去”需要进一步破局。

产业新布局

“走进去”多点开花

随着第一辆AION V霸王龙缓缓从生产线无人驾驶驶出,中国品牌汽车首次实现了全球同步下线。

7月17日,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在泰国罗勇府正式竣工投产,该工厂一期年产能为5万辆,未来逐步扩能至10万辆,可实现多款新能源车型共线生产。

广汽埃安泰国工厂,定位为“高智能化”工厂:基于数据驱动,应用大数据、AI、IOT、视觉等新技术,实现100%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机器视觉结合AI技术,实现全零件全方位品质监控,配合超声波探伤、3D视觉跟踪等无损工艺,确保产品零不良、零缺陷。

更为关键的是,智慧工厂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球一体化运作的能力,通过智造体系的高效率,可实现“全球车”全球同步下线,能够迅速响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变化,高效推进新品的全球同步投放。

以埃安为代表的中国智能工厂,正在全球“席卷式”布局。仅在7月,便有两家工厂在泰国落成投产,7月4日,比亚迪首个全资建设的海外乘用车工厂,在泰国竣工投产,年产能约15万辆,包含整车四大工艺和零部件工厂。

由于地理优势与产业优势,泰国已经成为多个车企的“淘金地”。据南方产业智库统计,除了比亚迪、埃安刚刚投产的两个工厂,2023年10月长安宣布首个海外工厂落户泰国,总投资达17亿人民币;2023年11月30日,哪吒汽车位于泰国的首家海外工厂正式投产下线。与此同时,长城、北汽、奇瑞等纷纷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建厂。

布局东南亚,是中国汽车以“现地化”生产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中国车企正在全面“扎根”全球,从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到欧洲都涌现了中国汽车工厂的身影。以整车出口与“现地化”生产协同发展,中国车企正以智造体系赋能全球。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车企全球产能布局呈现亚洲、欧洲大规模覆盖,并加速进入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布局趋势。

譬如,在中国车企“出海”的另一大热门目的地欧洲,奇瑞落地西班牙、俄罗斯,比亚迪匈牙利建厂,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上汽集团也计划在欧洲建厂。同时,长城、一汽、江淮、北汽纷纷在俄罗斯建厂。

在南美,奇瑞、比亚迪扎根巴西,长城、江淮在厄瓜多尔,吉利在乌拉圭建厂。在非洲大地,则有更多的中国车企落地,广汽、比亚迪、一汽、江淮等车企纷纷入局。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扎根”全球呈现出“一车出海,带动全链”的新格局,即中国汽车体系化出海是一场“双向奔赴”。

在广汽埃安泰国工厂竣工投产现场,泰国罗勇府府尹德拉普便直言,泰国制造业需要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引入以广汽埃安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不仅可以提供宝贵生产经验,在生产方面提质增效,增加产品竞争力,同时为泰国制造业转型提供有效方案,与泰国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中国车企加速“现地化”生产,不仅助力中国汽车全面出海,更以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授人以渔”方式推动智造体系输出,赋能全球汽车绿色转型。

跨洋新路径

生态出海将更加生动

上半年出口成绩单出炉,新势力中哪吒汽车1—6月同比增长154%,出口数量位列车企新能源第五名。不过,TOP10主要被传统车企垄断,新势力的前三名哪吒、埃安和小鹏,还在加速追赶中。

出口数据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出海市场的竞争格局在悄然改变。竞争的加剧,也让更多企业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结合自身优势,如何才能全面整合海外资源?

5月,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成立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正式成立,开拓了新势力出海的一种新路径,即零跑汽车主要负责产品输出和技术研发,Stellantis集团提供渠道网络、品牌背书和经营基础管理经验赋能,未来零跑国际还可能利用Stellantis在海外的工厂生产和出口。摊薄成本的同时快速占领市场,零跑称之为“轻资产”战略。

轻装上阵,大胆“借力”,让出口能够快跑起步。如smart在欧洲依托股东奔驰的经销网络,采用“店中店”方式销售,在东南亚市场则牵手宝腾汽车加速运营。这都折射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对出口模式的摸索与创新:出口的最终目的是企业发展,不妨轻资产切入,追求效率利润“短期兑现”。

比轻装上阵更进一步的是,技术输出深入合作。例如,比亚迪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订了绿色交通合作倡议,共同推广可持续的出行方式;长城汽车与马来西亚大型制造业上市集团公司EPMB正式完成CKD组装合作的签约;吉利向马来西亚的车企宝腾全方位输出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助力宝腾发布首个国产电动汽车品牌e.MAS。

技术输出是中国车企与海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也将带来生产本地化这关键一步,从而延伸到研、产、供、销、服全面出海。去年开始,广汽埃安在泰国落地全体系出海战略,建厂、成立能源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未来1—2年,广汽埃安将在欧洲、南美、非洲、中东、东亚等国家布局七大产销基地,逐步实现全球“研产销一体化”。中国车企奇瑞、上汽、长安、比亚迪、长城等等,也都在向这个目标迈进。

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特点,多数车企在实践层面会采用产品贸易、技术输出和全链出海结合多种模式。长远来看,中国车企的各种跨洋路径将共存,但“本地化”是出海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深化本地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一体化体系能力,能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市场反应能力,真正推动品牌“走上去”,但对车企来说,也是一次巨大挑战。

“在海外,中国汽车产业出口将会形成统一的趋势,一种新的产业聚集现象。”长城汽车副总裁史青科表示,“这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形象。我觉得我们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未来期望我们都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不久的将来,“生态出海”的实例会更加生动,中国汽车走出去不是靠“单打独斗”,整车与供应链企业“抱团出海”趋势也在加强。中国汽车“出海”需要结合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的配套体系共同“出海”,形成产业竞争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应对新壁垒

转变思路合作共赢

7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分别为比亚迪17.4%,吉利19.9%,上汽集团37.6%,其他合作但未被抽样的中国生产商将被征收20.8%的加权平均关税,未合作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关税税率为37.6%。此前,5月,美国宣布对电动车加征301关税,关税进一步提高到100%。

今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政策频频出台,出口持续走高的汽车直面挑战,中国车企为何在此时遭受外部贸易保护主义“逆风”?汽车出海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顺应绿色转型的趋势,海外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需求大增,2023年,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0%。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到多国政策“关注”,而汽车的出口尤为突出。

“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而言,汽车对于经济发展、就业、创新、贸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分析,汽车领域贸易规模大、投资大、关联度大、带动经济增长,所以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同时各个国家市场差异很大,合规要求非常多,由此生出很多壁垒。

在过去几年里,欧洲地区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吉利、上汽、长城等最早一批走出国门的车企在欧洲都有相应布局。随着新的关税政策出台,多个出口企业都作出了业务调整。

长城在欧洲官网发声明称,将在8月关闭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总部,但在欧洲已有市场将继续销售。特斯拉则宣布在欧洲涨价,从7月1日开始提高Model 3的价格。一方面是应对政策风险,加强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车企也不放弃长期开拓的可能性。奇瑞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立合资企业生产新型电动汽车,长安汽车计划今年完成欧洲公司的设立,同时研究布局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前在欧洲市场导入6款新能源车型。

可以看到,中国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加快了海外建厂的进程,尤其是在欧洲市场“门口”建厂,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性很强。7月,比亚迪与土耳其政府签署价值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将在土耳其年产15万辆电动车的工厂,预计2026年底投产;上汽集团考虑在西班牙设立首个欧洲生产基地;远景动力正在西班牙建设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

西班牙、土耳其成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桥头堡”,这是诸多外部挑战与内部利益博弈后的结果,对中国汽车出海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出于产业发展考虑,当地欢迎中国企业技术的进入,提供了更多政策倾斜,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这里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将逐渐形成合力,实现与当地产业的合作共赢。

从贸易出口转向海外产能,是汽车出海的必经之路。以日本、德国两个整车出口大国为例,产品出口冲上峰值后都有回落,车企在重要市场都实现当地产能覆盖。“整车出口不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吴松泉建议:“对于出海企业来讲,一定要坚持共赢理念,坚持长期主义、本地主义、利他主义;坚持出口与投资并重,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加强有序布局和推进;坚持正和思维、用户思维。”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出海新机“中国品牌全球调研行(2024)”


【编者按】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征途上,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出海新机——中国品牌全球调研行(2024)”之汽车出口一线观系列,敬请垂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乘联会、广东省统计局、各整车企业、南方产业智库,文中出口汽车统计口径为海关总署《海关统计月报出口主要商品目录(2024年)》“汽车(包括底盘)”)

【调研成员】南方+记者 魏泓泉 拱千舒 郭小戈 邵玉梅 葛政涵 郜小平 实习生 杨安琪

【海报设计】郜曈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策划】陈韩晖 郭小戈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