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潮州市旧县巷的廖厝祠修缮工程即将迎来验收。历时3年,这座始建于民国的建筑经过由表及里的深层修缮,最大力度保留了原有潮州民间工艺,重现昔日荣光。
潮州古城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仕宦在此建功立业,留下延续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人文鼎盛,古迹荟萃。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仅古城就占了7项,可谓名副其实的文物“博物馆”。
廖厝祠修缮工程即将进入验收阶段。高洵 摄
潮州古城历千年,修缮是必不可少的主题。2018年,潮州启动“百家修百厝(祠)”工程,聘请一批古建专家成立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启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开展古城修缮工作。
在政府推动、专家指导、社会捐资多方合力下,古城掀起保护修缮文物古建的热潮。海阳县儒学宫、唐伯元故居、铁巷陈宅等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恢复潮式建筑原貌,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潮州鼓励产权单位或居民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自行修缮房屋,激发了更多来自“百家”的力量和热情,汇聚成一股城市保护更新的内生动力,也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护古城”“爱古城”的潮州真心。
最小干预原则 “绣花功夫”修文物
辜厝巷,南门十大历史名巷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一条古街巷,300多米的小巷就有4处“国保”。位于巷头的1号宅,曾是明代“三世尚书”林熙春的府邸,是潮州古城少有的“四进二丛厝”结构古民居,也是潮州现存明代古民居的代表作。
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林宅早已褪去昔日繁华,虽经多次修缮,但由于主架构年代久远,腐化严重,到了不得不整修的时候。今年1月,潮州市启动“百家修百厝(祠)”辜厝巷1号林宅修缮项目,对这座“高龄”古建进行大整修。
“四进全部要上架,大部分原本的木架构都要拆卸。”施工方负责人卢坤城指着横卧在地面上的旧梁柱说,“表皮开裂、内芯蛀空,这些是完全不能再使用的。”卢坤城又打开手机相册,翻出一张墙体倾斜的照片,最严重处发生位移接近23厘米。除了架构和墙体,瓦顶坍塌也是一大问题。
2000多平方米的老宅千疮百孔,修缮起来可不容易。哪些构件可以留、哪些要替换,前期鉴别排查工作至关重要。对此,市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把关,修缮过程中也会组织检查督导,必要时邀请专家对工艺、做法进行论证,确保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规划到施工,文物修缮全过程坚持的是最小干预原则。”潮州市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参与古城多处文物建筑修缮工作,他表示,残损构件排查工作并非一步到位。
在修缮图纸设计阶段,专家需要根据相关鉴定标准对残损构件进行排查,但从图纸确认到施工拆卸之间仍有时间差,在这个时间段里,虫害、天气等原因还会导致构件进一步腐朽、残损。因此,在拆卸阶段施工人员还要对每一个构件进行二次排查,如果发现还有疑似残损严重的构件,施工方将同设计、监理、业主四方会诊,再确定是否移除,实现对文物的最小干预。
在辜厝巷林宅四进修缮施工现场,若干根未上漆的柱子新旧分明,部分采用新旧墩接的方式修复。吴志敏介绍,对更换原有构件一般都持慎重态度,凡能修补加固,施工时都设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件,墩接法、换芯法等是文物修复的常见方法。如木材内部因虫蛀或腐朽形成中空时,若柱表层完好厚度不小于50毫米,采用替换新的木芯或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灌注加固,让文物历史肌理仍可为世人所见。
辜厝巷林宅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处理残损柱子。
“文物建筑的保养应注重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延续与其相关的材料、工艺、功能、环境及其文化传统是保护文物建筑的首选措施,避免过度干预。”基于经验积累,吴志敏认为保养文物建筑应遵循“四保全”原则,即保全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修复应当以现存的实物作为依据,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其本体进行保护处理。
面对如此庞大、如此“长寿”的一座古建筑,拆除工作不能“推土机”式一次性完成,要像绣花一样耐心细心对待它,拆一部分修一部分,慢工出细活。参与古城多处文物单位修缮将近40年,卢坤城对古厝修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他眼里,每一根柱子都不一样,他把每一根将要置换的柱子进行编号,确保每一环节都不出差错。
文物建筑修复,意味着新旧构件将在同一主体上呈现。那么,新构件是应尽量做旧,还是按照可识别原则让修复部分与原状细看可辨别?业界对此有不同声音。在吴志敏看来,两种方法均有可行之处,应视修复后文物的具体用途和功能择善而为。他建议在尽量做旧修复的同时,做好更换构件的时间、工艺等重要信息的标注,既可让后人对修复过程一目了然,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修缮理念更好地传承。
“文物建筑修缮是超越物质本身的一次文化精神的传承。”吴志敏认为,看文物不仅是看每一个局部细节,更要看整体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蕴含的“随顺自然”等理念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贵人文精神财产,传统木结构使文物建筑构件具有可置换性,在按原形制修复、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去旧换新,文物建筑依然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18年“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启动至今,潮州已完成铁巷陈宅、李厝祠、廖厝祠、双忠宫、真武宫等10项修缮工程。
民间力量加入 古建古物焕新生
政府推动大修古厝古祠,民间力量也不可小觑。
日照西斜,潮州古城宰辅巷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屋脊上,华丽重工的嵌瓷更显晶莹亮丽,若干只仙鹤翩翩扇动翅膀“停歇”在茂密的松树上,羽毛根根分明,体态灵动,栩栩如生。
这座占地面积超过700平方米的民间博物馆由古建筑修复改造而成,馆内陈列着的数百件古董茶器不仅让工夫茶爱好者慕名而来,其凝聚的潮州传统建筑工艺也让过往市民游客驻足。
博物馆馆长方云帆从小在柳衙巷长大,古城老厝里的生活气息是他最温暖的记忆。8年前,一向热爱工夫茶文化的他决定跟朋友在古城开一座工夫茶文化博物馆。寻寻觅觅,方云帆看中了宰辅巷这座古厝。
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屋顶嵌瓷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形容的是人与人刚相识时的美好,而方云帆回忆起初见这座古厝时的观感却是“不堪入目”。他查找清代潮州古城地图发现,这里曾经是陈氏家族的宗祠,后被改造成一个工厂,台阶、天井都已消失不见,门匾、石雕也被封上水泥,宗祠的格局和面貌荡然无存。由于无人打理,屋顶坍塌,瓦砾一片,屋内杂草丛生,连榕树的枝蔓都钻进墙壁野蛮生长,房子破败不堪,修缮成本高昂。但由于面积够大,架构还算完整,场地足够作为博物馆使用,方云帆和朋友决定斥资100多万元让这座老宅恢复旧祠堂的面貌。
“传播工夫茶文化,需要更多潮州文化元素来营造整体的氛围,让客人沉浸式体验工夫茶的魅力。”于是,方云帆翻阅了不少文献资料,按照潮州传统宗祠的样貌来修复它。大门的匾额、石雕被水泥覆盖,方云帆就让匠人用铁锤、石枪一点一点剔除,让陈氏宗祠匾额和石雕重见天日。
为了保留老宅原本的韵味,方云帆尽量用老材料、老构件和传统工艺一点一点修复,光是搜罗缺失的构件,就找了三四个月。“宗祠原本的木雕结构是非常漂亮的,但损坏、缺失的不少,于是我们找到一些收藏家,从他们手中购入同时期、外形接近的木雕构件重新安放上去,大概都是清中期的构件。”
木架构重建融入传统榫卯结构、屋顶尽量用老瓦片修复、铜门枢运用传统烧铜工艺铸就……一砖一瓦,独具匠心。历经15个月,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终于在2018年开放,带着浓郁的茶香、古朴的风貌和对传统文化诚挚的热爱与市民游客见面。
如今,越来越多潮州人随着情感的牵动回到古城,加上文旅火热,潮州传统文化逐渐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古城古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日益凸显,也让投资者看到可观的发展前景,民间主动修缮、盘活古建筑之风日盛。“沉睡”多年的古民居经过匠心修复,合理改造,成为一座座极具潮州特色的客栈、茶舍错落点缀于古城,为古城文旅添光增彩。而这支自发修缮古建的队伍中,不乏年轻群体。
位于古城家伙巷11号的喃妙民宿便是一座改造自清代的古民居。2016年,26岁的黄森迪从福建回到潮州古城,租赁这座有历史厚重感又接近闲置的老宅进行修复和微改造。在改造中,他尊重建筑原本的布局和设计,在客房中保留天井采光的古人智慧。为了进一步增强古民居整体的质感和韵味,黄森迪还奔波于二手市场淘回老式桌椅、摆件装饰大厅,将古民居一一还原,让建筑延续生命。
喃妙民宿由一座清代民居改造而成。
喃妙民宿保留古民居天井采光设计。
“我想把潮州人与老厝的故事、潮州人的家族文化通过民宿传递给更多人,让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老厝味道,体验地道的潮人生活。”黄森迪如是说。
事实上,“百家修百厝(祠)”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强调的是一个发动作用。吴志敏研究潮州古建筑多年,他认为,当年百家修百厝要发起的是全社会通过保护文物、修缮文物、活化文物的一次行动,为的是更多地保住古城的价值要素,让原住民获得居住环境的提升,感受到老厝更有价值,有更强烈的文化自信,让社会资本投资潮州文旅发展感到更有前景,让专家学者为潮州发展出谋划策,达到多方合力修古建、续文脉的效果。
资源活化利用 助力文旅惠民众
与辜厝巷林宅整体架构的大修整不同,修建至今100余年的廖厝祠相对“年轻”,修缮亮点在于建筑装饰等细节。在廖厝祠中厅载梁上,三载五木瓜十二花坯的横梁嵌木雕结构做工精致,镂空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大多遗留的木雕除了颜色泛黑之外基本完好无损,缺失部分在修缮中由匠人雕刻增补,按可识别原则让遗留部分和修复部分肉眼可辨别,保留文物的历史真实性。
廖厝祠中厅精美的木雕装饰。
廖厝祠旧址始建于清代,曾为海阳县县治、廖氏家族祠堂,是潮州清末民国时期祠堂与宅第统一布局、同时营建的代表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廖厝祠一度为县、市政府办公用地。2021年7月,这座年久失修的祠堂启动修缮,成为古城内“百家修百厝(祠)”重点工程之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祠修缮竣工后拟作为非遗文化陈列馆使用,当前正在进行招商工作。
活化利用,是“百家修百厝(祠)”工程的落脚点。在保护的基础上,潮州市对修缮后的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让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把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初步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文化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博览区、文化展示区、古城生活区和旅游商业区。
“没想到原本破破烂烂的危房能变得这么漂亮。”双忠庙修缮后不久,退休在家的居民杜阿姨便主动向社区申请负责庙内的日常打理,每天浇花、扫地、整理桌凳,有空便来听听讲堂。
廉政文化宣讲活动在双忠宫内开展。湘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修缮后的双忠庙、真武宫等文物单位成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民俗文化、党建工作、安全知识宣讲阵地,部分还成为社区老年人潮剧表演的大戏台。一系列活化利用举措让文物古建更加“亲民”,不仅可供参观、学习,还是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每逢节假日,慕名来到潮州古城的游客络绎不绝,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李厝祠、海阳县儒学宫等重要文保单位都是他们的打卡目标。在古城里走街访巷,参观古建,学习历史,瞻仰先贤正成为年轻人追崇的一种旅游方式。
文物修缮利用既丰富居民生活,也为文旅助力。然而,梳理“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已完成修缮的项目可以看到,目前修缮主体全部位于潮州古城,尚未拓展到周边区域。吴志敏建议,“百家修百厝(祠)”范围应扩大到古城以外区域,以古城带动周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让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为引流游客,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达到历史文化名城“真保护”“真重视”“真懂行”“真利用”“真监督”的保护,实现城乡空间全覆盖、资源要素全囊括、古今时间全贯通、保护展示全方位、社会公众全参与的“五全保护”目标。
【文/图】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梓薇 (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