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的柔光中,滨江河如同一条细长的翠绿飘带,轻柔地蜿蜒于东社、西社、南社和北社四个村之间,将它们紧紧地系在一起。7月17日,笔者从禾云镇获悉,近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助力“百千万工程”,东社村凭借着自身的发展优势,成立了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并于2023年被纳入了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今年,西社、南社、北社三个村委会也正在加速发展,并加入了申报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行列。
据悉,早年前,各村普遍面临着发展能力不强、资源匮乏的困境。面对这一挑战,四社村级人大代表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常常围坐在村头的古树下或是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出点子、献计策。“虽然各村都面临资源有限、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通过村集体联合发展,我们可以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谈及如何联合各村委会“抱团发展”,清新区、禾云镇人大代表、禾云镇东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志亮展如是说。
村集体合作社在东社村种植100多亩从福建引进的武平仙草
聚沙成塔,汇溪成河。2023年,经东社村、南社村、西社村、北社村人大代表共同商议,成立了清远市清新区穗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村集体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经营,用于承接仙草种植项目,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村集体合作社自2023年承接仙草种植项目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广州帮扶单位、采芝林公司指导支持下,项目盘活了130亩闲置土地,同时带动了87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人均获取收益1350多元。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推动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为了全力推动村集体的联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四个村的人大代表还携手并进,细致入微地在经济、教育、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布局施策,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织就致富路,铺就新坦途
从沙河立交桥出发,省道S383线如同一条金色的纽带穿过西社村委会,不仅将西社村紧紧环绕,还通过县道X847与X409这两条细腻的支脉,将北社、南社以及东社村编织在了一起,构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乡村网络。
自这片道路的诞生,仿佛打通了四个社的“任督二脉”,各村落如今变得亲密无间。清新区、禾云镇人大代表、禾云镇西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馨香开心地说:“道路打通后,各村的新鲜果蔬便可以通过县道的便利,迅速汇集到农产品的集装地。随后,沿着省道S383一路向北、向南,送往各城市的餐桌,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这片交通网络的顺利建成通车,离不开各村人大代表的倾心付出和不懈努力。
四社村委会的基层人大代表,深知交通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将解决交通问题作为自己履职工作的核心关注点。任职期间,他们不辞辛劳,多次实地考察道路状况,并围绕道路修复问题常常围坐在一起建言献策。据悉,自2023年11月以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便农产品的运输,东社、北社村聚焦道路建设,相继组织专业工程队对X847县道等关键道路进行全面修复与升级改造。
粤好农业清远果蔬生产基地在东社村建立的高标准果蔬大棚。
道路通,百业兴。道路的畅通使得各村之间的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农作物品种等,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共享。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由于交通便利,东社村成功吸引了广东粤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东社。粤好公司生产基地总规划占地约1000亩,目前,一期投入1500多万元,已建成高标准果蔬大棚100亩,实现年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约200万斤,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把“粮袋子”变成增收的“钱袋子”。据韦志亮表示,下一步,将会通过东社村的辐射发展带动西社、南社、北社等周边村委会,共同打造2000-3000亩现代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带,再引领和带动周边县区推动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园的建设,撬动亿元级别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群,逐步将“满盘沙”的农业格局凝聚成紧密相连的“一盘棋”。
汇聚互补网,并肩迈辉煌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近年来,为深入实施乡村运营推进富民兴村,东社、南社、西社、北社村建立并完善了乡村运营“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三个库,致力于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农民同步增收。但由于许多乡村的资源分布较为零散且单一,更有甚者,部分乡村出现了某种资源供给不足而其他资源过剩的现象,这大大限制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的发展。四社人大代表小组深知,只有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强资源互补,促进广大乡村发掘优势、壮大产业,才能让乡村集体经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四社人大代表小组,想方设法推进四个村的资源整合工作。一是人才要素的整合与利用。各村对当地的人才进行详细盘点,识别出各自在农业技术、手工艺、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随后,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鼓励人才跨村流动,为各村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土地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利用。各村根据当地资源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方案,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人才与土地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通过股份合作、收益分红等方式,确保村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南社村建立的农光互补项目光伏板。
富民兴村,产业先行。为积极推动资源互补,人大代表小组引入了农光互补红松茸菌种植基地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空间,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效率前提下,增加农业生产。该项目由沙河片村集体和实际经营方共同出资成立公司,采用“公司+股份制经营+村集体”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股东的积极性,保底价种植,市场价回收,让股东快速致富。红松茸菌种植基地项目总规划占地约1600多亩,计划盘活南社、西社、北社等村集体1500多亩闲置土地,通过统一规划和优化利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目前,该项目计划一期投入120万元,新建光伏红松茸菌种植45亩,预计可带动约3000多人次劳动力就业,按一期种植规划估算,预计可年产6万-15万斤红松茸菌,每年收益约120万-300万元。
据悉,二期是通过红松茸菌农业种植示范区的辐射发展带动,联合11个村(居)委会,打造200到300亩红松茸菌农业种植示范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各村的资源优势,还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将“村子”串成“金链子”,共同奔赴“村村联合,抱团发展”的美好愿景,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协同产业链,联动奔富路
四社人大代表小组还依托各村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注重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培育。四个村委会正不断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四村整体发展、统一运营、抱团联动,全域谋划建设沙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其中,每个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互补发展路径。
目前,四个村形成的串联旅游线路上网红打卡点激增。进入东社村,粤好果蔬基地遍布了许多采摘果园,通过引进优质果树品种,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前来体验摘果的乐趣。游客体验完采摘水果之后,还可以步行到南社村观赏花卉,南社村不仅打造了供游客观赏的兰花基地,还注重培育特色花卉品种,打造花海景观。该村不仅通过花卉景点促进村集体经济,还将花卉产业与周边村委会的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互动。如,游客体验完东社、南社村的旅游景点之后可以到临近的西社村入住当地的民宿,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一站式体验不同村庄的特色项目,还能参与到各种农业活动、文化体验中,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南社村打造的兰花基地。
四村联动,对于村民或是游客来说,最明显的体会就是游玩线路串联起来、公共设施可以共享了。联合发展打破了单一村庄的发展局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长远的发展动力。
【撰文】江绮雯 贺欢 崔丹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