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预后较差,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大约为16%。肺结节筛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从而降低肺癌死亡率;所以肺结节筛查是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更多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肺癌的利器。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
早期精准检测对于肺癌诊断非常必要
“肺结节指的是在肺部CT或胸片上发现的局限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阴影。”清远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何次介绍,医学上把肺内新生物依照大小,叫做肿块或结节。肿块一般直径超过3厘米;结节则比较小,指3厘米以下的新生物,其中1厘米以下的结节也可以叫小结节。
面对肺结节,很多人会心生恐惧,担心它与肺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无需过度恐慌。肺结节大多都是良性病变,如炎症、结核、霉菌等感染。还有小部分结节可以长大,变成肿块,此时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肺癌等。
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早期肺癌的术后五年生存达到了60%~90%以上,特别是筛查发现的小结节肺癌病变,五年生存率达到了95%以上。因此,早期更加精准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对于肺癌诊断及预后非常必要。
如何早期、准确地识别出那些具有恶性潜质的结节,并及时干预?何次提到,目前,国内对肺结节的筛查主要依靠影像学技术,常见的检查方式主要有胸部X线、胸部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
X线检查是筛查肺结节的常用手段,可通过X线穿透胸部,并在胶片或荧光屏上成像,以帮助发现肺部较小或微小结节,X线检查操作快速、便捷、便宜。缺点是:容易漏诊;无法检查出肺部的微小病灶。
胸部CT检查属于一种断层扫描,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而且还能做多平面的图像重建,能够早期发现小病灶。
核磁共振检查(MRI)是一种通过磁场来进行扫描的检查方式,通过磁场来进行肺部结节以及肺部病变的检查,检查的过程中没有放射线,能够清晰地显示肺结节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属于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式。
适合需要频繁复查或长期随访患者
“一般情况下,是推荐用CT进行肺结节初筛,可以用磁共振对高危结节进行定性或随访。”何次介绍,根据相关指南建议,小于等于4毫米的肺结节一年一查,4—6毫米肺结节6—12个月复查,6—8毫米的肺结节,3—6个月随访,8毫米以上结节就要进一步诊断。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定期随访是十分有必要的。相比于CT检查,MRI无辐射的优势会更适合需要频繁复查或长期随访的患者。
另一方面,MRI不仅可以进行形态学成像,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成像序列和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等,获取结节内部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和代谢状态,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MRI还能够清晰地区分肺结节与周围肺组织的界限,甚至能够显示结节内部的细微结构,如血管、支气管等,为结节性质的判断提供更多信息。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如零回波时间(ZTE)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MRI在肺部成像中的效果,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MRI可以提供有关结节内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性质。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如零回波时间(ZTE)成像等,进一步提高了磁共振在肺部成像中的效果。
何次以接诊过的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为例。该患者无吸烟史,因咳嗽就诊。CT检查显示肺部团片状密度增高影,但无法明确区分是肺炎还是肺癌。随后进行的MRI检查,结合影像结果和病史,医生判断炎性病变的可能性大。经过抗炎治疗后,病灶吸收良好,证实了诊断的正确性。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MRI在肺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独特价值。
MRI在肺结节的检测和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硬件设备的提升,相信未来磁共振肺结节成像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