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加快健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专精特新”迸发活力 “产业雨林”茁壮成长

海口日报
+订阅

近日,省工信厅公布2024年海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全省共101家企业上榜,其中海口企业占43家;复核通过名单中,全省共61家企业上榜,其中海口企业占38家。在认定名单和复核通过名单中,海口企业上榜数量均领跑全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近年来,海口加快健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批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产业“雨林”迸发勃勃生机。

在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点燃创新驱动引擎

不久前,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征集评选的2024年端侧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公布终评结果,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建筑外墙无人机端侧智能检测应用系统》入选榜单,为建筑外墙的视觉智能检测和红外热成像管理带来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海口江东新区太美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对划定区域进行日常巡检。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孙士杰 摄

在建筑领域的探索实践,是该企业创新应用无人机技术的生动缩影。7月15日,记者在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展厅看到,大大小小的“硬核装备”整齐陈列,颇具科技感的外观造型让人眼前一亮。从下潜深度超过400米的多功能深海探勘水下机器人,到融合应用定位、视觉、避障传感器等技术的多维感知决策一体化无人机系统,飞行者科技得以“上天入海”的背后,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技术支撑。

在海口江东新区太美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正在起飞。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孙士杰 摄

“我们目前拥有核心成员近5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八成。去年我们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近1300万元,相较前年整整翻了一番。”该企业董事长陈鋆告诉记者,6年,是飞行者科技从仅有3人的小工作室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所用的时间。当下,飞行者科技已拥有19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7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承担7项国家级示范科研项目、4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参与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并获评工信部物联网项目示范企业、海南无人智控工业设计中心。

如今,以研发作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以创新研发成果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海口本土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共识。在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鹅肌肽、鳄鱼小分子肽等企业自主研发的生物多肽产品正源源不断地生产下线,一跃成为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的明星产品。“生物多肽产品进口价格昂贵,我们依靠国家专利酶解技术,成功研发出了物美价廉的国产替代产品。”该企业商务部总经理鲍瑞说,下一步,企业将坚定走创新发展道路,保持年度营收8%的科研投入比例,打造产品技术的“护城河”,加快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业务布局。

激发产研融合潜力

7月15日,在位于美兰区海甸一东路的芯原微电子(海南)有限公司办公大厅,鼠标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一群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正分组推进芯片设计相关工作。作为首个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的芯片设计企业,该企业去年营业收入突破1.05亿元,目前已经获得51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0项。

芯原微电子自主研发的新健康平台Verihealth,其传感器检测的数据可以在芯片内进行计算,并把结果通过蓝牙传输到平板电脑上。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我们正在向海南逐步引进智慧医疗等业务,深耕产业生态、培养高端人才,通过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进一步提升对于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介绍,芯原海南现有研发工程师近40人,其中67%为海南大学应届毕业生;企业秉持人才本土化战略,与海南大学多个对口学院联合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培训实习生逾150人次。

在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孙士杰 摄

当下,海口各产业园区已成为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海口江东新区,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不断优化科创企业营商环境,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科技型企业的精准对接。在产学研强强联手推动下,海师大化工学院“海口市制药企业水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研发”相关成果在园区企业实现落地转化,成为园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的又一生动范例。

市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激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厚植企业成长沃土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更要精耕营商环境“土壤”。近年来,海口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做好精准服务,助推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企业有“出海”需求,怎么办?针对企业反映的普遍诉求,三季度以来,海口国家高新区接连开展“赋能企业、出海远航”服务沙龙活动,为企业提供包括品牌、战略、运营、业务支持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助推园区企业实现“出海”突围。

“园区对于企业关切的问题可谓是有求必应,为包括我们在内的有‘出海’意向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活动现场,作为海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一的海南椰岛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喜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企业就陆续组织高管对海外市场进行重点调研。“经过前期调研和现场学习交流,我们认为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这也将是我们未来开拓业务新增长点的重心所在。”孙建喜说。

一流营商环境是城市招商引资的最亮“名片”。海口国际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通过聚焦行政审批、商事制度、优质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经营主体经济活力,帮助解决企业堵点难点问题。同时,依托“4个驻外分局+4大产业专班+10个行业小组+企业服务专员”招商服务矩阵,持续优化要素保障,激发各部门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企业效能。

基于芯原Vivante GPU与DPU技术支持的超低延时智慧穿戴设备。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海口市做强工业经济二十条措施》《海口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4年修订)》《海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近年来,海南省和海口市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扶持政策,从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方面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

厚植企业成长沃土,产业发展才会更有“奔头”。近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其中海口在市场环境维度居参评地级市首位。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海口万千创新主体正竞相迸发生机活力,以向“新”而行的强大合力擦亮“专精特新”亮丽名片。

记者手记

以发展“专精特新”实现补链强链

专精特新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近年来,海口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也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催发创新“新枝”。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省市相关部门通过同向发力,为企业提供招商引资、人才招聘、要素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以营商环境之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专精特新队伍的持续壮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智力支撑。如今,随着一家家“链主”企业的加快落地,一个个产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海口在加快构建产业人才“强磁场”的同时,也要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后半篇文章,让人才与城市既能“双向奔赴”,也能“相互成就”。

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海口市做强工业经济二十条措施》提出,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壮大本土头部企业,高位推动招大引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今,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强链、科技赋能、数字经济等专项攻坚,一幅具有海口特色的专精特新发展蓝图,正在这片产业热土上加速绘就。

来源: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子豪


编辑:颜礼嘉

审核:陈璐

监制:陈新卫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