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油从广州开到郑州,怎么做到的?|遥遥领“新”

广东科技头条
+订阅

01:49

一箱油从广州开到郑州,怎么做到的?|遥遥领“新”

一辆汽车一箱油,从广州开到郑州,已经成为现实。

不久前,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双模驱动)技术,两款搭载这一技术的车型在满电、满油状态下,续航里程超过2100公里。

“新技术就是让汽油发动机和电发动机联手‘打配合’。”技术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汽车高速运转时,汽油机能效更高,而电机在低转速下能力更强。

这一技术系统,怎么让汽油发动机和电发动机相互配合,实现互补?

简单讲,时速较低时,由电机驱动汽车,汽油发动机直接进入高速区,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一边用于驱动汽车,一边存储在电池中;而当时速提升到一定程度,汽油发动机就将接管,不再发电,电机这时候可以“打辅助”,提高动力。

正是依赖这套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两款新车型的满电满油综合续航能力达到纯燃油车的三倍,油耗也能控制在三分之一。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词叫“热效率”,是衡量发动机能力的重要指标。简单讲,热效率就是一箱油有多少的能量会真正转换为动能。

在技术层面,热效率涉及燃烧效率、能量传动效率等众多复杂技术环节,但凡提高一点点,都是不小的突破。但这项技术把热效率“卷”到了46.06%,被认为是发动机的“工程奇迹”。

“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里面最好的赛车,发动机热效率也只在50%左右。”有业内人士表示,对量产的家用车而言,发动机热效率达到30%以上已经很了不起。

“技术团队把几乎每一处细节都‘抠’到了极致。”该项技术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动力架构,该技术系统还强调了“整车热管理架构”,让前机舱、电池、座舱三大部分的热管理系统“协同作战”,车辆最高能节省8%至10%的能耗。

连年来,国产新能源车企相继推出自己的插混技术,在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产业链完整度上可以说领先全球。很多新车已经把发动机热效率推上40%大关,打破国外车企在混合动力领域的垄断地位。

打通科技与产业间的转化链条,实现互促双强,更多前沿技术正在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新质生产力的路上。

【采写/脚本】南方+记者 钟哲

【配音】南方+记者 孟健

【拍摄】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海报】潘洁 谭唯

【统筹】卞德龙 李细华 张梓望

【策划】吴少敏 张由琼

相关专题:遥遥领“新”

编辑 张鹏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