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广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
《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以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价值导向,直面广州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基于客观实际的统计数据和调研方法,完整呈现广州社会发展的镜像,深刻解析广州社会发展的机理,全面构建广州社会发展的图景。对于社会大众认识广州、研究广州、融入广州,具有理论启迪和现实导引的双重价值。
聚焦社会民生,深读社会治理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黄玉所长推介《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总报告“锚定标高追求,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广州居民生活品质”的研究成果。
她指出,2023年,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就业市场的优化和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健康广州建设,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有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发展。但同时,广州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教育服务城市发展能力有待加强、医疗资源布局有待优化、社会保障数字鸿沟有待关注、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强化就业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高社保政务服务精度、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蓝皮书指出,广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增长,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充分有效。
广州持续深入实施高质量就业促进行动,扛起“稳就业、保居民就业”重大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3.0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比2022年增长7.45%,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广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2023年,广州连续出台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上半年联合50所院校开展就业创业e站,举办各类“阳光就业”招聘活动468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5.13万个。
广州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的重要举措,强化零工市场建设。继2022年成立全国首家新业态就业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62家村居(社区)“就业驿站”后,2023年广州推动建立26个零工市场(零工对接服务专区、专窗),为灵活就业人员与求工者搭建高效便捷对接平台,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此外,蓝皮书指出,广州着力破解跨境制度障碍,持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
广州全面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全面探索跨境医疗融合新模式,持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
广州大力便利港澳台医务人员来穗行医办医,现已实现港澳台医生执业注册1日办结、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日核发。广州有力探索港澳药品与医疗器械融合,“港澳药械通”实施两年,已建立9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4种在港澳上市药品取得大湾区内地临床急需进口药品批件。广州积极加快公立医院与港澳接轨,在南沙、海珠等区探索创建高水平医院和港澳资医疗机构整合接轨新模式,实现综合三甲医院内“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模式,启动了共建穗港医疗融合体等多个项目,为就诊患者提供直通香港的远程会诊、跨境转诊、互联网诊疗、国际医疗保险理赔直付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看广州社会发展,专家这样说
在会议研讨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中伟作题为“持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2023广州市产业工人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的研究报告。他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广州产业工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描画,指出广州产业工人面临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劳动强度大、公共服务配套不够的问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竹茵作题为“广州社保费征收管理创新实践”的案例分析。她指出,广州打造社保费争议联合处置的新平台新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文良作题为“广州流动人口特征与就业倾向变迁”的研究分享。他根据“七普”数据对广州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结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公共服务。
广州市南沙开发区政研室研究员练庆凤作题为“提高广州人口吸引力集聚力的对策研究——以南沙区为例”的主题演讲。她对南沙吸引人才的优势和短板进行了分析,并从政策、产业、公共服务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后邹容作题为“广州推进共同富裕的情况分析与策略优化”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近年来广州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卓有成效,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仍较为显著,针对其成因,可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优化群体收入结构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嘉仪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新动力:广州对港人创业者的政策创新与认同构建”的主题演讲,她提出,香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文化产业创业行为受个人特质、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影响,可从增进港人岭南文化认同、内地城市社会认同、国家自豪感等方面促进港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
南方+记者 王一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