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如何诱发干眼?广东团队新发现​→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广卫君获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团队日前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睡眠障碍相关干眼的发病机制,并发现褪黑素有助于恢复昼夜节律紊乱,减轻眼表损伤。相关成果发表于《实验与分子医学》(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近年来,生活方式相关干眼逐渐受到关注。临床研究发现,夜班工作人员与正常人相比,泪膜不稳定性增加,干眼发生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紊乱睡眠-觉醒障碍是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多见于夜班工作人员等人群,但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发生机制、临床表征和有效干预措施均尚未阐明。

为此,研究团队构建了昼夜节律紊乱小鼠模型,通过持续改变光照周期30天模拟慢性时差反应,发现昼夜节律紊乱的小鼠出现干眼体征,其眼表缺乏黏蛋白保护,经分析证实,这些小鼠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明显下降。

“昼夜节律紊乱的核心机制是分子生物钟的破坏,而BMAL1基因是分子生物钟的核心启动因子。”

团队介绍,本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角膜中BMAL1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并且在敲除BMAL1基因的小鼠中同样出现角膜MUC4表达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特征性的干眼眼表损害,证实BMAL1基因对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此外,研究还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血清中的褪黑素水平明显下降,当进行褪黑素补充后,又能稳定这些小鼠的全身及局部节律,恢复角膜BMAL1基因及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表达水平,重建泪膜功能和眼表稳态。

▲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袁进教授表示,通过上述研究证实——

☞ 昼夜节律紊乱可通过节律BMAL1基因,调控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表达,引起黏蛋白缺乏型干眼,进而导致角膜上皮损伤及炎症激活;

☞ 补充昼夜节律稳定剂褪黑素能够上调BMAL1与MUC4表达,减轻眼表损伤,对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有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本研究唯一单位,袁进教授和王柏文医生为共同通讯作者,曾昊博士研究生、杨雪博士研究生和廖凯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


编辑 | 尹蓁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邰梦云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