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88年前的奥运欧洲“借镜”之旅和广东体育展望

南都即时
+订阅

编者按:2024年巴黎奥运会进入开幕倒计时。从报名1924年那届巴黎奥运会开始,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逐梦之路,并生动展现或隐匿在各个层面。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百年奥运的广东印记”专题报道,通过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讲述这一百年来,奥运赛场内外不为人知的广东人和广东缘分

1936年,中国派出100余人的代表团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代表团之中,除了征战奥运赛场的运动员,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国术表演队,还有一支30多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

考察团打算借此机会,考察欧洲各国体育发展状况,为国内体育发展作参考。团员里的许民辉、郭颂棠来自广东,他们分别担任广东教育厅体育督学和中山大学体育部主任。尤可称道的为许民辉,他与马约翰并称“南许北马”,是当时中国体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许民辉创办的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培养毕业生400余人,多位学生此后成为体育界的知名人士。

1948年,许民辉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游泳队领队和指导教练,赴英国伦敦参加了第十四届奥运会。和1936年一样,中国代表团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教授张小林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许民辉这两次奥运会经历,第一次有着交流学习的任务,第二次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担。此外,“许民辉积极著书立说、创办学校等举动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关怀和担当”。

考察作为“借镜”

1936年6月28日,星期日。下午五时,意大利“康梯浮地”号邮轮抵达香港。

两天前,这艘邮轮载着约百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从上海出发,终点是威尼斯。代表团将从威尼斯转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在香港,又有代表团的团员登轮,除了几名运动员,还有体育考察团团员许民辉、郭颂棠等。

许民辉,籍贯广东开平,当时46岁,为广东教育厅体育督学和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郭颂棠,籍贯广东番禺,彼时37岁,任中山大学体育部主任。

许民辉、郭颂棠和考察团其他团员,此次赴欧,肩上担着特别的任务。知名体育教育家郝更生是体育考察团总领队,他在后来出版的《出席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中华代表团报告》里,阐发了其中奥义。

“我国自‘九一八’后感于国际地位之低落,深怀物竞生存,绝无幸致,惟有力者乃能战胜一切。又鉴于各国体育之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反观国人体质之脆弱,非特不足以服务国防,且亦不胜繁重劳役,故体育救国之呼声,高唱入云。” 

因此,中国欲借参加柏林奥运会之便,组织体育考察团,“观察各国体育发展之实况,以为提高国内体育程度之借镜”。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教授张小林对南都记者表示,当时考察团成员的选拔,除对各团员的年龄、身体状况及工作经历提出要求外,也要求团员在语言上要过关。

经过前期遴选,包括郝更生在内,考察团总计37人。通过查阅这些团员的履历表可知,他们有着国内或国外大学的学历背景,多在高校、中学从事体育研究教学工作,或在地方担任体育场场长。

7月2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达柏林,在运动员准备征战赛场的同时,考察团旋即开展交流展示之旅。

考察团先是参加了两项国际交流活动:世界休闲娱乐讨论会和国际运动学员营。

其中,在国际运动学员营,考察团参加各类体育会议,参观各国体育表演,并邀请各国体育专家做演讲。考察团也向他国展示了中国特有的体育运动,包括民间游戏抢龙尾、抢虎子、斗鸡、扯铃(空竹)、踢毽,以及武术表演如节拳、七节软鞭、太极拳等节目。

这些体育运动因具有特色,“颇能博得欧西观众之欣赏,表演时,竞摄活动电影,以志纪念”。

8月16日,柏林奥运会与国际运动学员营闭幕。第二天,体育考察团团员和5名代表团职员赶赴丹麦,开启欧洲七国考察。从8月18日到9月3日,他们相继考察了丹麦、瑞典、德国、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体育行政、师资训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方面。

《出席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中华代表团报告》将考察经历进行了汇总,亲历者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所见所闻和自身感受。虽然每地停留时间不长,但考察的眼光可称细致。

例如,江良规在瑞典参观一所体育学校时注意到,该校的体育图书馆收藏体育书共计七千七百余册,各国的体育书籍几乎搜罗无遗,唯中文书籍遍觅不得。他又提醒道,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极有帮助,“国内各大学之著名体育系如中大体育科,亦尚无此项设备。尚望该校当局从速筹备,以利体育学术之推进”。

他在瑞典看到一处湖泊,四面为森林,风景秀丽。湖泊水质清洁,政府投资建设为天然游泳池,供市民使用,并于森林设露营场,每逢夏季前来露营之青年达十万人以上。

江良规认为,中国同样有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也可仿效设露营场。“一则营场使青年假期之中有正当消遣,再则亦可以借露营之各种活动,学习自然界之各种常识、生活之方法,锻炼体魄、陶冶身心。”

历史资料也留下了郭颂棠的考察心得。1937年,《广州体育月刊》发表了他对于德国体育的观察。他说,德国的大学重视体育教育,除田径、球类外,“其重要之科目,则为游泳,特别注重拯溺术,因德人每年溺毙数逾千人”。由此学校要求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后接受严格测试,“不及格者重修一学期,若仍不合格则开除学籍”。

热心广东体育

郭颂棠着重留心大学体育教育,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当时,他已在中山大学从事体育工作多年。

在《出席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中华代表团报告》中,郭颂棠的学历为“岭南大学毕业”。南都记者获取的一份1935年度中山大学教职员名录显示,该校体育部主任郭颂棠从1926年1月就开始到中山大学任教。他的住址登记为“河南草芳上坑直葵园”,即今天的广州市海珠区市二宫地铁站附近。

上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对体育也很重视。“学校成立了体育委员会,规定体育课为必修课,每年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因季节气候而定比赛项目,使人人都有运动的机会。”后世出版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这样总结道。

该书提到,中山大学的体育竞赛成绩突出,不少学生参加了全运会、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等赛事。2016年,中山大学档案馆撰文披露,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派出的运动员里,就有中山大学的黄英杰(男子跨栏)和黄纪良(足球)。

当年的公开报道中,关于郭颂棠的事迹并不多,但均和体育密切相关。1934年5月报载,华南区四大学第四届联运会在香港举行,郭颂棠领队,率中山大学男女选手30余人参加。1935年元旦,广东的光南队赴港与香港两支队伍进行田径比赛,郭颂棠也是领队之一,最终光南队获得冠军。

此外,郭颂棠还热心广东体育的发展。他担任过广东省体育协进会的委员,还发文提出提高广东体育成绩的意见。1937年,他在文章里表示,以往广东成绩昭著,不管是历届远东运动会还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粤籍选手都占据了重要部分,但近来广东在全运会的成绩大不如前。

或许是受了在欧考察体育的影响,对此,郭颂棠提出的建议是:下届全运会期间,广东应组织华东体育考察团,考察南京、上海体育事业,观摩各地运动技术,“以为我粤训练之参考”,取人之长、以补己短。

1936年体育考察团里的另一位广东人许民辉,更具传奇色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体坛有“南许北马”两个代表人物,“北马”指的是马约翰,从1914年起长期在清华大学教授体育。“南许”即指许民辉。

根据学者向勤和关文明的著述,许民辉生于1890年,出生在广州,童年入私塾,1904年进南武学堂。他酷爱体育,擅长田径、足球,参加校内赛跑及历届省运会,均名列前茅,为南武学堂两次夺取全省运动会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1913年,许民辉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获440码走第3名、1英里接续走第2名。同时,他和来自南武学堂的邱纪祥还参加了足球赛,被后人视为广东足球史上第一代“国脚”。

他也参加了临时加插的排球表演赛。有资料称,那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原没有报名参加排球赛,后因东道主菲律宾邀请,只好临时选人参加,许民辉、邱纪祥等被选中。由于中国队是临时组队,水平自然很低,两场比赛均输给菲律宾。

不过,正是在菲律宾的比赛,让许民辉、邱纪祥成为中国排球史上的元老。

排球,最早称为“队球”。据考证,1905年进入中国,华南是最早开展此项运动的地区之一。《中国体育通史》记载,许民辉、邱纪祥从菲律宾回国后,组建广州排球联会,借用长堤广州青年会会址的运动场开展练习和比赛,逐渐培养出一批热爱排球的选手。此后代表中国出征远东运动会的,大多是这个排球联会的会员。

张小林告诉南都记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可知,1923年,许民辉赴美留学。1924年,他获得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的体育学硕士学位,“在此时间点他确是我国第一个体育硕士”。

之后的几年,许民辉在东吴大学(苏州)、北平师大、清华大学等学校任教,并且是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第一届主任。

1935年,《勤奋体育月报》杂志在介绍体育家时,赞誉他在东吴大学“办理之善,体育人材造就之多,为华东各体育专门学校之冠”。另据《申报》所载,他还在苏州组织发起女子体育会,改变“苏州女子体育向颇沉寂”的现象。

奥运梦想展望

许民辉曾谈及理想中的体育家,应该对体育上的技能“须博学精通”。他举例说,体育一门,种类繁多,仅就球类而言,有排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精于此未必精于彼。假令一一皆精,球类之外,尚有田径、体操、游泳、国技、冰上运动等等,“无一而非体育之范围,能不精研遗之者乎?”

其实,许民辉本人就是涉猎广泛的体育家。翻阅史料可以看到,各类体育运动皆有他的身影。1926年夏天,华北与华东棒球队在东吴大学比赛,华东队先打球,“打者为许民辉,许君素谙打球之术,故一击即跑至第二垒”。

在苏州时,他曾经作为教练队的一员和中学生组成的篮球队进行友谊赛,最终教练队获胜,他以右锋拿下16分。他还在各类排球比赛中担任裁判,曾任远东运动会中国排球队教练。

1935年,这位体育全才创办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林仲伟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2003年,林仲伟已经88岁,当时他接受南都采访,回忆起他印象中许民辉的样子:“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身体已有点发福了,肥肥大大的。但他运动的时候,身手却十分敏捷,毕竟是从小练起的运动健将。”在林仲伟眼里,许民辉为人很温和、平易近人,虽然是名教授、校长,但没有架子。

对于创办这一学校,许民辉早有想法。1933年,他在《改进广东全省体育计划书》里说:“基础教育,乃事业成功之母。是以一切事业,非根基稳固,则不能望其发展。考本省体育不发达和目标错误的原因,实由于体育人材的缺乏,而体育人材的缺乏,乃无良好学校,以资培养之故。”

1935年11月,《申报》介绍了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的概况。据称,该校在广州市东较场广东全省运动会旧址,占地数百亩,“内有田径场足球场各一,篮球场三、排球场四,周围建有看台数座,其他运动设备莫不应有尽有。其建筑费计20余万元,为该省最优良之运动场”。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创立后,运动场拨归该校。

许民辉为该校倾注了大量心血,聘请体育专才到校任教。例如教务长刘雪松,同样毕业于美国春田学院,历任国内各大学体育主任、教授,是当时知名体育家。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运动员刘长春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刘雪松曾负责翻译、联络工作。

学校招收专科、师范科和训练班学生,1935年秋季“招生虽额一百五十名具,但报名应考人数竟达七百余人之多”。

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短暂发展两年后,中国迎来全面抗战。1938年,日寇南侵,广州沦陷,各大学被迫迁移。

该校在许民辉的率领下,迁至云浮,租祠堂为校址,遇上敌机轰炸,校址被炸毁。后迁往中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又遇日敌进犯,师生逃往澳门暂避。1939年,该校被并入广东省立教育学院。

1946年,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复校。不过,该校的原址校舍被占据,学校虽积极奔走要求交还,一直未能成功。直到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迁至原校舍。1950年,该校与中山大学体育系合并。

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办学时间虽不长,但培养毕业生400余人,多位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均是该校毕业生。比如马杏修,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男子排球队教练。还有黄鉴衡,曾担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创办的《武林》杂志,一度风靡国内。

1948年,许民辉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游泳队领队和指导教练,赴英国伦敦参加了第十四届奥运会。和1936年一样,中国代表团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许民辉总结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在赛场与各国争短长,体格不够强健,实为主因。

张小林对许民辉的奥运缘进行了总结。他说,1936年和1948年,许民辉两次参加奥运会的方式不同,其意义也不同。第一次他是远赴欧洲考察体育,有着交流学习的任务。第二次是率游泳队出征,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担。这两次奥运会经历,显示了许民辉在近代体育界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他积极著书立说、创办学校等举动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关怀和担当。

1961年,许民辉在香港病逝。近年来,学界不仅没有遗忘他的体育事业,且在进一步挖掘他的体育思想。

南都记者注意到,他的文章里既有“体育救国”的时代特色,又常含超前的理念。如,他认为健康不单关乎生理,“此外尚须具有充足的精神、丰富的智识和高尚的道德,并且对于社会要能殷勤服务,对于国家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这样真正的健康,才是我们所要求的”。

1924年,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许民辉从春田学院毕业。他在毕业论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可以展望,终有一日中国不仅在远东运动会夺魁,于奥运赛场上也将有一席之地。”

倏忽百年。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中国体育代表团业已成立,总人数为716人,其中运动员共405人,参赛运动员里包括42名奥运冠军。一生心系体育、参与两届奥运的许民辉,在百年前提出的展望早已变成现实。

“百年奥运的广东印记”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张倩寒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