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举行的一次竞选集会上遭遇枪击。
相关视频显示:当时,现场突然响起枪声,在集会民众的惊叫声中,特朗普的右耳受伤并出血,随即在特勤人员的保护下迅速撤离,其间特朗普还高举拳头,呼喊口号……这起事件被执法官员定性为“暗杀未遂”。目前,特朗普的情况稳定,正在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另据报道,发起袭击的枪手已被确认死亡,现场至少有一名集会参与者丧生。
近些年来,美国枪击案此起彼伏,死伤枕藉,人们似乎都已见怪不怪,但一位前总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枪击,不仅震惊了世界舆论,更引起了美国政坛的强烈震动,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总统刺杀案,且至今疑云重重,“阴谋论”不绝于耳。
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拜登表示谴责,并对特朗普的安全表示关切,并表示美国不会容忍这种暴力行为。同时,拜登竞选团队宣布暂停拜登接下来的外出活动,并将尽快撤下所有的电视竞选广告。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这次刺杀未遂事件对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选民情绪。特朗普的支持者可能会更加愤怒,激发起他们对特朗普的同情和支持,进一步认定他是政治迫害乃至特朗普口中的“深层政府”的受害者。
二是对双方竞选策略的影响。“刺杀案”发生后,拜登阵营几乎第一时间紧急撤下所有竞选广告,以避免在敏感时期引发争议。眼下,尚没有看到特朗普竞选阵营的新动向,但鉴于特朗普的政治风格和以往的表现,他很可能会利用这一事件来强化自己的“悲情硬汉”形象,强化自己的竞选立场,以进一步吸引支持者。比如,强调自己和支持者面临的“威胁”,并将此事件和被刑事起诉事件一样,作为他竞选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众所周知,特朗普在面对刑事起诉时,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为他的总统竞选造势:一是受害者形象。特朗普将自己描绘成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声称这些起诉是政治对手为了阻止他竞选而采取的“猎巫”手段。他利用这种叙述来激发支持者的同情和愤怒,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二是趁机筹款活动。每次起诉后,特朗普都会迅速发起筹款活动,利用支持者的愤怒和不满来筹集竞选资金。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法律辩护,还用于竞选活动。三是借助媒体造势。起诉事件为特朗普提供了大量的媒体曝光机会。每次出庭,特朗普都利用这些机会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强化自己的竞选信息。四是法律与政治结合。特朗普将自己的法律辩护与竞选论点结合起来,强调如果他当选总统,将终止对他的支持者等的相关诉讼。这些策略不仅吸引了他的核心支持者,还大大争取了那些对司法系统不信任的选民。
最后是安保措施将进一步加强。未来的竞选活动势必会加强安保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而反观拜登总统,本次事件可谓“雪上加霜”。原本拜登竞选之路已经挑战重重。首先年龄和健康问题近来成为焦点。拜登现年81岁,许多选民和民主党内部人士对他的年龄和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尤其最近的一次辩论中,他表现不佳,连自己都说“搞砸了”。在此情形下,越来越多的民主党人和“金主”呼吁拜登退选,认为他不再适合担任总统,并希望由其他候选人接替他的位置。还有报道称,拜登的竞选资金来源出现问题,这对他的竞选活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换句说话,特朗普遇刺事件对拜登而言不啻“屋漏偏风连阴雨”,尽管眼下拜登在一些民调中仍然保持领先,但他的支持率并不稳定。而特朗普遇刺事件可能进一步动摇“摇摆州”选民的支持,让特朗普坐收渔翁之利。甚至可能会有人把矛头指向拜登阵营,如果这种“阴谋论”进一步放大,对拜登的竞选连任将是进一步伤害。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本次事件如何收尾,都将进一步昭示和加剧美国的撕裂,最大的输家将是美国民众。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