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乡村兴、农民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要落实产业提质增效,就必须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赤坑镇锚定机遇,赋能砂仁产业升级。

▲赤坑镇圩镇航拍图
赤坑镇属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达20.7℃,年平均降雨量1734毫米,光源充足,雨量充沛,适宜众多农作物生长,盛产砂仁、蜂蜜、竹笋、巴戟等农副产品。近年来,赤坑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打造“砂仁特色专业镇”为目标,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研究、培训等全产业链系统性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
目前,赤坑镇砂仁种植面积约2.8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砂仁约10000多亩、标准化砂仁苗圃培育基地20亩,砂仁年产量约2600吨(鲜果),年产值1.5亿元。
重政策,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为切实筑牢砂仁产业基础,鼓励群众、企业积极参与“赤坑砂仁”复壮更新种植,近年来,赤坑镇制定出台了《赤坑镇支持发展“赤坑砂仁”复壮更新种植奖补实施方案》,对种植面积连片10亩以上的农户或合作社等进行奖补。
广宁农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成功申报砂仁种植奖补资金的合作社之一,砂仁种植奖补对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支撑,目前,合作社种植赤坑砂仁约1170亩,每亩产量150斤左右,年收入约300万。

广宁农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位于赤坑镇汶水村,基地三面环山、土壤肥沃、年降水量达1734毫米,雨量充沛,光源充足,适宜各类中草药生长。2019年,在合作社成立初期,负责人黄志东计划扩大砂仁种植面积,整合闲置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但面临土地归属不明、权限模糊、群众意愿不足等问题,一度让黄志东焦头烂额。后来,在赤坑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之下,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并成功申报砂仁种植奖补资金,有效推动了合作社赤坑本土“绿壳砂仁”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提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过去,赤坑镇辖区内大部分散户种植砂仁仍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砂仁种植完全依赖“人种天养”,导致产值偏低,每亩产值约150-200斤。
此外,辖区内无专业生物药材相关技术指导服务队伍和研发机构,针对砂仁科学种植推广、质量标准、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的各项研究较少,获得国家、省级专项资助少,难以为砂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加持。自2022年起,赤坑镇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由广东省种子协会立项制订《广宁砂仁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规范了赤坑砂仁种植的产地条件、生长环境、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要求与田间管理等全方面的技术规程。
借助省农科院作物所的育种育苗技术优势,对砂仁种苗进行组培脱毒纯化,并改良春砂仁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春砂仁坐果率。目前,提升产量春砂仁种植可采取种植繁殖、大株定植和分株繁殖 3种方式,由合作社代替散户精细种植的砂仁基地,每亩产值提高至300-400斤。

▲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惠容
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惠容,作为赤坑镇辖区内春砂仁的种植大户,春砂仁种植基地总规模达到3800多亩,全镇砂仁干果年产值达400多万元。辐射带动辖区内赤坑社区、雅韶村、合坑村、惠爱村78户共248名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赤坑镇砂仁种植户在砂仁基地
冯惠容从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至今14年,让山林焕发生机,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年轻一辈投身家乡“土特产”种植,做好赤坑产业“代言人”角色。
近年来,为加强砂仁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赤坑镇组织专家讲座5场、现场指导60余次,提高农民种植砂仁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广宁县祥景种养合作社冯惠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带动作用,普及砂仁种植、加工、销售等知识,定期组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外出培训学习,壮大砂仁产业人才队伍。
赤坑镇积极向外学习交流,不断壮大砂仁产业发展,建设了一个面积20亩的标准化砂仁苗圃培育基地,以每株砂仁苗2.5元的优惠价格向周边的兄弟镇、德庆县、封开县等提供优质种苗和免费的种植经验。
强龙头,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赤坑镇积极培育春砂仁龙头企业,主要有广宁县祥景种养合作社和广宁县农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强基计划,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砂仁种植基地总规模达3800多亩,干果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并成功申请注册“赤坑祥景”商标。
2019年,合作社成功申报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和林下经济项目。2020年,赤坑镇成为第二批省级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砂仁专业镇。2021年,“赤坑砂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更是成为“省巾帼产业基地”“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广宁县农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2023年赤坑镇新培育的砂仁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赤坑镇汶水村、合成村、雅韶村、合坑村等村(社区)推广砂仁种植。其中,在汶水村茶园冲盘活约820亩的砂仁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砂仁幼苗70万株,现有砂仁标准化种植基地1170亩,总投资约350万元。目前正在申报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深加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斤砂仁鲜果烘干后只得二两干果,初加工的砂仁原料产值过低。如何拓宽赤坑砂仁的销路,提升产品附加值,则成为赤坑镇急需解决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赤坑镇积极与茶商会、厨师协会等团体合作,开发砂仁同甘茶、砂仁普洱茶等新产品。充分利用砂仁的根、茎、叶、果实,提高砂仁资源综合利用率,研发涉砂仁的菜品,在广宁县华侨大酒店推出“砂仁宴”“养胃宴”等特色餐饮产品,深受广大群众青睐。
现已初步研发出砂仁河粉、砂仁茶、砂仁酒、砂仁蜜、足浴包、月子包等一系列深加工砂仁农副产品,提高了砂仁的附加值,为当地种植户实现致富增收。

近年来,赤坑镇加强与广东省粤科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制定“赤坑砂仁”广东特色品牌标准,建立砂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赤坑镇砂仁资源,积极组织赤坑镇砂仁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活动,谋划开展首届赤坑砂仁推广节,提升影响力。探索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短视频等电商模式,实现砂仁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下一步,赤坑镇将持续推动林下产业发展,以打造“赤坑砂仁特色小镇”为目标,深入推动砂仁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纵深发展。延伸赤坑砂仁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赤坑砂仁在产量、品质、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加快建设砂仁文化展馆,沉淀赤坑砂仁文化,加大赤坑砂仁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赤坑镇辖区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云山里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及石猪山、石羊带瀑布等山水资源,深度融合,打响赤坑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品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