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东莞各中小学校迎来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新生注册。为充分展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增强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同,不少学校精心策划,为新生营造了温馨、有序的注册氛围。
在东莞市可园中学,学校设计了别具一格的“任务卡”,既为新生提供注册指引,还通过校园标志性建筑打卡活动,让新生们迅速熟悉校园。在这一过程中,一群身着绿马甲的家长志愿者参与其中、忙碌其中,成为注册当天校园别样风景线。
7月7日可园中学新生注册,家长义警参与志愿服务
事实上,在可园中学大小活动中,皆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一直以来,可园中学非常注重“校家社”协同育人,学校还于今年6月开展了首届“校家社”品牌开放活动。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明确了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
如何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大文章?南方+特别对话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透过她的思考与学校行动,看以可园中学为代表的东莞学校,如何通过“校家社”携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协同育人思考
不断创新、拓展教育空间
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南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您如何理解“校家社”协同育人?
舒妙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去年,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可以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不仅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7月7日,可园中学舒妙珠校长与前来注册的新生及家长交谈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畅通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渠道,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也进一步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拓展教育空间,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南方+: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当前可园中学做了哪些创新探索和实践?
舒妙珠:近年来,可园中学高度重视“校家社”协同育人,主要从机制建立、活动开展、教育服务、多元联动等工作着手,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育人体系,具体来看:
一是推动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建设。家委会常态化参与到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比如,在今年7月7日新生注册前夕,我们利用5日、6日两个晚上,提前召开新生家长会,让全体新生家长了解学校,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委会;
7月5日、6日晚,可园中学举办初一新生家长会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二是开设家长学校系列课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过专家主题教育课程、分学段家长会课程、“百师访千家”家访课程、网络教育课程给予家长个性化指导;
三是开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搭建亲子沟通平台。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服务、家长义警建设、家校联系本、青春礼、亲子研学等活动,发挥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家长高质量陪伴,促进亲子交流;
四是举办“校家社”品牌开放活动——可园“移动课堂”。我们把移动课堂搬进可园博物馆,邀请小学毕业班的同学、家长参与课程体验,为进入初中做好准备,活动拓宽了“校家社”协同育人途径、丰富了育人场景;
五是实行学校社会多元联动,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不定期邀请属地派出所进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深化“馆校共建”,实现学校与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科学馆、科技馆等社会教育文化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与辖区小学开展“小初衔接”、与辖区高中开展系列“初高衔接”活动。
可园中学党委书记陈泽林、校长舒妙珠指导可园“移动课堂”活动
机制健全保障
加强家校共建工作顶层设计
实现校家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南方+:丰富的活动开展离不开学校组织策划与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如何保障系列活动有序开展与执行?
舒妙珠:家校共建共育,最终的落脚点在学校和家庭。在实际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着重加强家校共建工作的顶层设计,组建了领导管理小组,与此同时突出三级家委会自我管理机制,完善家长学校发展方案,保障家校共育的组织机制健全。
中考期间,可园中学家委会代表组成“最强加油团”为孩子们助威
根据家校共建共育发展需要,可园中学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公约》《家庭教育工作方案》《家长义警参与学校交通疏导工作方案》《“东莞义警”交通分队执勤工作规范》等制度,体现了家校协同育人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特殊学生特别对待、节假日关爱有方等,实行学校社区关于特殊学生教育联动教育机制、心育团队“校-家-社”假期联合教育机制、假期安全重点防护、“可中心语”陪伴等机制,从学生学习、假期安全、情绪管理、家庭教育等多角度联合家长、社会力量,给予学生关爱与陪伴,守护他们过好在校的每一天以及假期的每一天。
南方+: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取得了哪些成效?
舒妙珠:经过几年探索,可园中学实现了“校家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是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二是有效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三是“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在集团成员学校内实现复制、升级;四是“校家社”共建共育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与借鉴。
上学时间,可园中学家长义警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把“安全伞”
2021年,可园中学义警组织被评为东莞市“优秀义警组织”,我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单位,人民日报客户端以《万人誓师!高素质“东莞义警”守护“双万”莞邑》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社等央媒纷纷转载,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在东莞市2022年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活动中,我校项目《推进家校融合协同育人,提升家庭教育有效性实施》荣获优秀等次,家校协同育人经验进一步获得关注和推广。
工作规划展望
四大举措持续深化协同育人
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探索经验、贡献力量
南方+:秋季开学,学校又将迎来新一批初一学生。帮助新生家长和学生尽快适应“初小衔接”,学校将会推出哪些活动?
舒妙珠:小初衔接期间,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举办“初小衔接”进校园活动,通过“听一节课、逛一遍校园、吃一顿饭、听一场讲座”,帮助小学毕业生了解初中生活;开展“初小衔接”送课活动,通过书记校长到相关小学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优秀学生代表分享在校学习和生活体验,为学生解疑答惑。
此外,还有心理辅导活动、面对面交流会、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旨在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安排,帮助新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初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园中学家长义警志愿服务队助力校运会顺利举办
这些活动有一大特点,就是联动在校学生家长,通过他们的参与和分享,影响带动更多新生家长和学生,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比如,在学校首届“校家社”品牌开放活动、7月5日-6日晚新生家长会、7月7日新生注册等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家长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学校最好的“代言人”,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南方+:结合您个人经历,持续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可园中学还将推出哪些举措?
舒妙珠:我曾任职东莞中学初中部副校长,后来参与集团化办学工作,在麻涌古梅一中当了三年执行校长,去年10月调任可园中学担任校长,这几所学校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校家社”协同育人,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结合可园中学“校家社”协同育人开展的基础和成效,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深度、力度和广度,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探索经验、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家长学校课程改革,逐渐推出家长个性化课程,供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修,解决家庭教育的痛点;
二是推行“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丰富学生的校外德育和实践体验;
三是增加“学生志愿服务进社会”活动,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是进一步整合东莞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携手家长、社会力量,突出可园中学的办学特色,给学生带来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办好公众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东莞市可园中学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