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涌现,供应链企业一同迁入|新通道,新气象

南方+ 记者

观察版面。  南方+ 陈少宏 拍摄在中山市小榄镇的“工改”项目粤深·湾区智谷园区内,项目开发方、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一直忙着接待客户。

“园区一期招商已经招满了,这两周会有很多外地客户来二期看厂,深圳来的企业,最近还有两三拨。”樊灼枫表示,在深中通道通车的这10天里,从东岸城市过来看厂房看园区的企业明显增加了很多。因为深中通道压缩了通勤成本,不少深圳企业更愿意在中山开设工厂。

深中通道通车前后,东岸城市来中山的“看厂热”持续升温,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深中之间加速生长的具体表象。今年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企业往来日益密切,东岸实体制造企业、工业园区运营服务商、资本及人才等要素相继进驻中山,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中山腾出的产业新空间上加速生长。

“珠江口东岸来的企业,明显多了”

7月10日下午,上百家外市企业家集体赴中山考察学习,深圳汽航院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汽航公司”)总经理张瑞锋也是受邀企业代表之一。今年5月,深圳汽航公司签约入驻粤深·湾区智谷园区。

粤深·湾区智谷园区。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粤深·湾区智谷园区。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之前有很多合作方都搬到了中山,为了日后合作便捷,我就想着过来中山看看。来了之后我发现,中山很适合发展低空经济。”张瑞锋介绍,等到粤深·湾区智谷园区投入使用后,企业计划把分散在多地的生产线逐步转移到这里。

“而且深中通道一开通,中山到深圳的通勤距离能大大缩短,很是便捷。就这开通的一周里,我已经去过中山两三次了!周末我还特意过去中山的景点游玩了。”张瑞锋了解到,在参加7月10日考察交流的深圳企业中,有不少都对入驻中山的意愿很高。

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赴中山考察。 南方+ 陈少宏,廖瀚 拍摄

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赴中山考察。 南方+ 陈少宏,廖瀚 拍摄

为了迎接来自深圳等东岸城市的制造业投资热潮,空间整备是中山“迎客”准备的重点方向。截至今年6月,中山“工改”已腾出超4万亩产业空间,全市可供出让的产业用地约1万亩。预计到2024年末,中山将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万亩,新增厂房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全市可供出让产业用地将增加至1.9万亩,约1.38万亩位于十大主题产业园。

从具体的产业载体来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中山各镇街“工改”新园区已相继落成,南头镇宏基e谷·黄科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小榄镇粤深·湾区智谷等项目迎来一批批珠江口东岸城市甚至全国各地企业进驻。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已有近1000家新签约企业进驻中山“工改”项目。

“我们和中山本土的‘工改’集团合作,为未来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优质项目落地中山,提供‘载体+资金’的捆绑服务。”从深圳来到中山,广东伯清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杨冷羽,同样对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的诚艺·万事佳智造产业园充满期待。不久前,该公司和中山本土的园区开发企业广东诚艺控股有限公司签约设立5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进一步推动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工作。

诚艺·万事佳智造产业园既是深中“产业+资本”的一次合作,也是“深圳模式+中山落地”的一个缩影。

上下游企业一同搬到中山

“来这里看厂的当天,我就和集团领导汇报,可以考虑把金属镀膜子公司开在这里。”在考察多地后,来自深圳的傲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傲雷集团”)合伙人郭志遥,对中山市小榄镇的“工改”项目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一见倾心”,因为园区完备的工业污染处理系统正符合企业对阳极氧化等工艺的需求。

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找到厂房、成立金属表面处理子公司,仅仅是傲雷集团布局中山的一环。在空间要素的支撑下,傲雷集团等深圳制造企业加速向西挺进,更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中山逐渐配齐。

“我们在深圳的总部虽然都在宝安区一个产业园的写字楼里,但是分散在三栋楼,我们的组装工厂又在东莞长安,很不方便。我们一直很看好中山马鞍岛的未来,集团早就有想法,集中资源放在中山。”郭志遥说。

去年11月,傲雷集团在中山翠亨新区奠基了总部及研发基地,计划将研发与生产部门搬至中山,并在去年底于中山成立了金属镀膜子公司。同时,傲雷集团在深圳华强北等地设有实体门店。于是,傲雷集团在深中之间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傲雷集团合伙人郭志遥透露,待总部完成搬迁后,集团供应链的几家上下游企业也将一同搬至中山。

进驻黄圃镇“工改”项目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中山市东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如鱼得水”。公司董事长何明德介绍,公司所生产的柔性电路板目前已经在小家电生产领域得到普及,其在以小家电为支柱产业的黄圃镇能够挖掘到充分的配套需求。基于此,何明德也计划将位于深圳宝安的研发总部搬迁至中山黄圃,便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的进一步集中。

今年2月,中山市板芙镇“工改”项目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举行动工仪式。该项目不仅汇聚了多家来自深圳的无人机上下游企业,还将纳入一些中山本土的制造企业,共同形成无人机制造细分领域的配套体系。

可以发现,中山“工改”地块及其所新建的园区,正在成为承载深中产业协作过程中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阵地。综合空间、距离、工业配套、成本等因素,中山“工改”园区成为足空间、低成本、快通勤、全配套的集大成者,因而持续吸引本土及外市企业在此汇聚成产业集群。

“我们想在中山做首创”

在产业链不断优化完善的同时,更加先进的工业园区运营理念正被用于中山“工改”项目。更有一批来自深圳的成熟的产业园开发运营企业,在园区内打造完整、高效、高价值的产业生态,为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地产”赋予了更具长远性的产业集群载体的定位。

一方面,“工改”项目正越来越有计划、高标准地招引企业进驻,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规划设计产业园的每一处细节。

例如,南头镇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三乡镇古鹤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大唐盛视·中山泰丰应急产业园等项目,从园区名称便能看出其主导的产业培育方向。园区运营方往往会通过大数据资源、行业协会资源等多渠道开展精准招商,并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筛选入园企业。

而对于进驻的企业,园区服务更多见诸于细节。樊灼枫透露,公司在规划设计粤深·湾区智谷二期时,充分吸纳了开发项目一期时的经验,结合中山重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二期厂房的柱距增加到了10米,便于企业安置更大型的生产线;将楼层数从10层下调至9层,以牺牲一层厂房为代价,提升所有楼层的层高,方便企业投用更大型设备。“我们想的是尽可能把厂房以最高标准交给客户。”樊灼枫说。

另一方面,园区运营正更多地秉持产业集群思维,运营理念从招引优质企业转变为培育优质产业集群。

例如,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在签约一批制造企业的同时,还引入了金融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并在产业园附近规划无人机文旅项目,在科研、产业、金融、应用等环节实现闭环。

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奠基。

优质的产业集群也离不开高效的供应体系。樊灼枫介绍,计划在粤深·湾区智谷打造“供应链仓库”,服务周边的上下游企业。而如果要打造供应链仓库,市场上则需要有足够的原材料需求量。因此,园区运营公司计划在下周对中山相关供应链市场开展一次深入调研,摸排中山市场现状。

“我们希望未来企业不用上下楼提货,供应链仓库直接向企业发货就可以了,仓库可以帮企业完成所有的供应环节。这个想法在深圳没有先例,但我们想在中山做首创。”樊灼枫说。

【手记】

全力推动深中产业协作“高开高走”

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的深圳,其“20+8”产业集群近年来持续壮大:这不只体现在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也在于其在与大湾区多地市的产业分工协作中,实现了产业集群效应的最大化。

伴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深圳制造业正加速向珠江口西岸拓展布局,进一步完善优化新兴及未来产业格局。空间距离最近的中山,无疑成为深圳在珠江口西岸布局产业增量的首选地。

通过和多家赴中山置业的深圳企业家交流,笔者注意到,生产空间是令不少深圳企业家头疼的“硬伤”:由于当地土地资源有限,购置地块和物业的门槛和成本较高,不少企业便选择租用场地进行生产。如若需要增资扩产,企业一时很难在近距离找到合适的场地。

中山虽然在市域面积、土地开发强度等方面同深圳相似,但近年来通过“工改”等存量空间改革措施,释放出新的土地资源来承接珠江口东岸溢出的产业资源。与深圳本土相比,中山工业体系也相对完善,企业运营成本则更具竞争力,深中通道的开通更是为深中产业全面“双向奔赴”送上了“临门一脚”。

而深圳企业加速在中山布局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中山“工改”出的宝贵空间持续放大集群效应、使深中产业协作能够“高开高走”成为关键。

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圳企业自带的创新“体质”,进一步激活中山从传统制造时代以来积蓄已久的制造势能。例如一家来自深圳的低空经济头部企业能够将无人机行业的市场信息、无人机产品的配件生产需求送进中山的五金工厂、电子车间,或者推动新技术进入传统企业,一条传统锁具生产线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高性价比的无人机零部件生产线。

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工改”产业园培育优势产业的导向,避免优质产业空间重新装进“小散乱”的业态。从粤深·湾区智谷、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等“工改”项目可以看出,园区运营方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销售工业物业,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因此,企业愿意为培育产业集群而开展大规模市场调研,“攒局”签约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牺牲自身短期利益、服务入驻企业。

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巩固了自身位置好、成本低、配套优的大湾区价值高地的地位。与深圳深度联动,是中山未来做强自身产业的主题。“工改”创造的新空间已经为深中联手做强世界级产业集群开了一个好头,中山则需要利用珍贵空间,以更高标准对标深圳,与深圳成为大湾区内产业协同密不可分的“双子城”。

【声音】

中山市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何钢:

积极引进新鲜血液,优化本土产业结构

“中山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但大量产业空间都是以前在村镇建立起来的老旧厂房,并不适应现在新的发展趋势。在‘工改’的大趋势下,加上深中通道通能够无限拉近深圳和中山的距离,我们认为中山是有机会开启新一轮发展的。”中山市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何钢认为,“恒产者有恒心”,只有通过打造优质的产业新空间、让优质的投资者在中山能够有优质的资产,才能够留住企业,进而形成优质的产业链。

何钢表示,其所投资建设的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以对外招商为主。他认为,当前阶段的中山如果想实现经济持续良性增长,“一定要有来自中山以外的新鲜血液,不能只是本土企业从一个镇搬到另外一个镇,这样容易‘换汤不换药’。”何钢认为,中山的存量空间改革已经推开,未来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用好“工改”成果,优化本土产业结构。

【撰文】陈少宏 梁诗婷

编辑 卢子衡 钟城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