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家长
家里有这种卡片的注意了!
针对未成年的最新骗局已出现!
近年来
直播拆卡成为一种新式盲盒
“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
和各类明星小卡
在校园内流行
成为了不少未成年人的心头好
骗子也盯上了
反诈意识不强的未成年人
“小马宝莉”卡
01
进群免费送卡?
家长被盗刷5.5万余元
近日,深圳小学生田田在家玩手机时,看到有人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帖子称“退圈了,每人免费赠予3张小马宝莉卡片”。
田田立刻私信对方,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让田田扫描二维码进QQ群挑选自己喜欢的卡片,还可以免运费将小马宝莉卡片邮寄给田田。
一进群田田就被禁言了,随后群管理员发来一个文档,称由于报名人数太多且小卡数量有限,需要在文档中进行登记,先到先得。
为了抢占名额,田田立马就按照对方指示,在文档中填写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
聊天记录
可刚操作完,田田就被管理员私聊,对方称由于田田是未成年人违规扫码登记,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8万,后台系统已和公安局绑定,不配合激活就要报警找田田父母。
诈骗分子特意
发来一张后台截图
和民警工作照片
在对方的不断恐吓下,田田害怕了。按照对方的要求,田田偷拿了母亲的手机,根据对方的指令操作,将妈妈的银行账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告诉了对方。
随后手机不断收到转账提示短信
深感不妙的田田
立即将情况告诉了家长
经检查
信用卡被盗刷5.5万余元
无独有偶
不久前,杭州一名15岁的初中生
也遇到了“免费赠送小马宝莉卡片”骗局
骗子同样以公司账号被冻结
需操作解冻为由
指引学生通过家长手机提供了
家长银行账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随后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
快速进行了50次转账操作
累计金额高达143028元
02
未成年人“恐吓”诈骗
足不出户被骗10万
针对未成年的骗局
除了“小卡”骗局
还有直接“恐吓”诈骗的
案例1
被骗10万
林先生(化名)的孙女小涵(化名)在家人熟睡后玩手机,一名自称是“警察”的男子在QQ上联系小涵,称小涵涉嫌诈骗,要求拿她爷爷的手机配合调查,否则就去抓她。
小涵害怕被抓走,按照对方指引进行操作,由于害怕,已记不清具体操作,隐约记得转账几次,转账后她按照“警察”的要求删除了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后来林先生发现银行卡有多次转账的记录,共转出99914.54元。
案例2
被骗2万
小丽(化名)在家中玩手机,忽然有一个叫白鹿(化名)的陌生人添加QQ好友,对方给小丽发了一张有公安局印章的图片,要求按照他说的去做,不然就去抓她。小丽听到后很害怕,便添加了陌生人推送的好友。
加上好友后,对方要求通过视频认证,叫小丽拿着爸爸的手机在微信操作,把零钱通余额转到银行账户,期间还打开了支付宝、QQ钱包等软件,逐个给对方看。
后来,小丽爸爸发现银行卡有一笔消费20000元的记录,于是报警。
案例3
被骗3万
6月1号凌晨,小明(11岁)趁父母熟睡后,用母亲的手机刷游戏视频,想主播带他打游戏,便在视频底下留言。很快有人关注了小明,并给他发了语音,小明点开听到对方让他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告诉他游戏的秘籍,小明便按照对方的指示打开了摄像头。
只见对方穿着蓝色的警服,称自己是韶关市公安局反诈骗的“警察”,因小明的游戏账号涉嫌诈骗,要拿家长的手机确认,否则要坐牢,小明便按照对方的“指令”操作。
小明将妈妈支付宝、微信的余额提现到银行卡,按对方的指引操作收到一条短信验证码,多次支付了499元、4990元等。又在京东购物给陌生手机分别充值了500元和199元,在淘宝给陌生手机号充值了299元、300元,操作完后将订单记录全部删除。
后来对方又让小明将他爸爸的手机拿来操作,这时小明开始怀疑,没有听“警察”的话,“警察”交代小明要保密谁也不能说后就挂了电话。第二天,小明妈妈查看手机才发现被骗了7000余元。
上下滑动查看
03
3种针对未成年的
电信网络诈骗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三、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骗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04
警方提醒
1、家长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支付账号。不轻易将手机交给孩子独立使用,非必要不告知孩子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密码。
2、家长要关心孩子的网络活动和交友情况。不理睬网络平台各种形式的搭讪,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点击任何广告或链接。
3、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不信任何宣传免费赠送、优惠售卖游戏产品的消息。
4、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
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
转发提醒身边的家长朋友!
来源丨珠海公安、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钱江晚报
编辑丨徐意
责任编辑丨温雪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