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开多家门店,“非洲之王”如何练成|出海新机·“非”行日记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时间:7月3日

地点: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天气:晴,气候温和

在内罗毕繁忙的商业区,蓝红黑白四色店面代表着非洲一些最畅销的手机品牌,如TECNO、Infinix和itel手机。这些都是中国产手机,并且都由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几乎每条街都有传音的身影,甚至一条街出现几家传音销售店也不稀奇,其次是OPPO、vivo以及海信等品牌。部分商家还同时挂着几家中国手机品牌的招牌。

部分商家同时挂着几家中国手机品牌的招牌  南方+ 郜小平 拍摄

数据显示,2023年,传音智能手机在中东和非洲的销量超过三星和苹果手机,有着“非洲之王”之称。此次非洲之行,考察团也进一步了解了传音的故事。

在走街串巷中发现市场

谈到中国品牌在非洲,传音是一个绕不开的例子,拍照、多卡多待、音乐手机,等等功能,直击本地人的消费痛点。

与很多企业“我要出海”不同,传音是从非洲走向其它市场。当其它企业还带着“畏难情绪”布局非洲时,传音在这里早已经一骑绝尘。

那么,传音为何能在非洲大获成功?当时,传音高管从波导手机出来寻找新市场时,发现欧洲等地的专利门槛非常高,产品合规有严格要求,于是选择了非洲这一新兴市场。

传音在路边巨大的广告招牌  南方+ 郜小平 拍摄

手机很多功能背后,也是传音的“一把手”和高管们在走街串巷中发现的,这就是发现市场的能力。

比如,传音拍照功能很能满足当地需求,一开始很难说它比其它品牌有更强技术,但在发现了这个市场差异化需求后,传音反复强调,大家也就信了。这可以理解为加了一层“滤镜”。

市场上也有很多白牌,为什么传音能活下来?很关键的一点是,只有高管亲自来现场才能了解市场,他们早期甚至在非洲遭遇过抢劫,但依然没有放弃。

诺基亚也在当地销售,但手机坏了根本修不起,而传音则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传音没有想赚快钱就走,而是真真切切在本地扎根。

回头来看,相比其他区域,非洲市场有着独到的优势。比如,非洲是跳过PC时代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心智无需经历从PC到智能机的“迭代”过程,许多新颖产品和服务得以跳跃式地抢占市场。

其次,人口平均年龄只有18到19岁,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快速成长。此外,非洲物流、金融、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落后,但“人手一部智能机”的大趋势,给许多产业带来跨量级提升效率的可能。

数字技术培育互联网生态

除了手机业务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耳机、手表等业务,传音在当地的很大一块业务是移动互联服务。

传音一年在非洲售出几亿台手机,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如今,传音也在寻找一些场景,激活数据价值,同时考虑开放这些数据探索新场景。也就是说,传音不仅提供硬件产品,还注重软件和服务的本地化。

比如,传音通过内部孵化、合资、投资、等多元的方式,在非洲布局了一系列移动互联App,包括信息流内容、短视频、线上阅读、浏览器、数据流量工具等。

传音旗下手机品牌均搭载了基于安卓系统二次开发、深度定制的OS系统,已成为非洲市场的主流操作系统之一。围绕传音OS,传音开发了应用商店、游戏中心手机管家等工具类应用,以及广告分发平台。

传音还在思考,能为传统行业带来哪些服务,与金融行业结合降低风控,为广告行业带来精准营销,这些都是潜在的应用场景。

与健康大模型结合,向用户推送服务,比如用户今天看手机用了11个小时,系统就会提示用户手机使用过度。

比如考虑与政府合作,将市场上的二手车连接起来,并与用户手机、定位系统相结合,可以知道车辆是什么时候买的,行驶了多久,什么时候要维护了,预测零配件什么时候需要更换,二手车商预计要多久提前备货,把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起来,进而将维修点也连接起来。

肯尼亚当地是右舵车,中国二手车很难销售进来,但可以通过中国的数字技术服务,把二手车交易、配件贸易、汽修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中国客商也能在这个产业链中分一杯羹。

当地街角不时可以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  南方+ 郜小平 拍摄

行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堵车已经成为常态,传音也在考虑与政府合作,提供智慧交通等服务,帮助疏导交通。

近年来,非洲多个国家推出了国家数字政策和计划,如卢旺达和加纳等国推出了获取公共服务的一站式平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数字化进程,并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拥抱数字生活,传音移动互联承担起了非洲“数字基础设施”的使命。

“两头在外”模式兴起

与传音、海尔等很早就在本地提供面向C端消费者的中国品牌不同,这两年,当地市场多了一些以非洲为跳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身影。

以振德医疗在肯尼亚创办的福凯医疗为例,首期投入生产的工厂车间面积约为1.3 万平方米,年产能可达到3000万件每年,年出口额预计达到6000万美元。

在欧美市场不断对中国进口提高关税的当下,非洲很多地方几乎可以零关税出口到美国,而振德医疗也充分利用本地更低劳动成本等优势,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客户手中。

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和本地联系并不算太紧密。其实,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外资涌入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

这是一种“两头在外”的经济,即市场在外、核心原材料在外的制造业现象。当时的中国,劳动力极为富裕,但资金和技术极为短缺。也正是这样,打开了广东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大门。

如今,一些新入驻非洲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尽管也是采取了“两头在外”的方式,但同样在帮助当地扩大生产总量、吸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得人们当地的消费大大的得到了提升。毕竟,中国在当地也是薪资还算不错的“外资企业”。

非洲街头行驶的仍以二手车为主,随着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涨,他们也同样对新车有强烈,中国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畅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在非洲也有强大吸引力。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每升油已经接近10元人民币,这个用车成本较高;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一些酒店也已经安装了充电桩。

假以时日,十年、二十年,当本地人的消费水平逐步提升,这些“两头在外”的制造业企业,也将快速加入到本地市场的服务中,这对丰富当地消费、提升消费水平将发挥极大作用。

【行思录】

投资非洲发现更多本地机会

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以及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数次自然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非洲,很大程度上是新一轮国际环境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欧盟不断加征关税,而欧美市场是不少中国制造公司最重要的市场,客户们也希望乃至要求中国公司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建厂,以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效率。以福凯医疗为例,投资非洲也正是看好本地出口税收优惠等政策。

福凯医疗工厂内部  南方+ 郜小平 拍摄

因此,这一波出海浪潮中,一些中国企业到非洲起初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目光紧盯着欧美,到非洲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他们客观上也在培育一批当地的“中产阶级”,随着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也成为潜在的客户。

◎点击“出海新机”查看更多内容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统筹】程鹏 郭小戈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支持】中德制造业研修院  南方制造业企业家联盟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