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醒狮带动学科融合探索!禅城这个省级课题迎来结题论证会

南方+ 记者

在铁军小学“狮艺空间”,壁画、小狮头等手工作品,彰显着学生的无限创意,课题组成员现场执教《走进狮扎》课例,赢得专家学者们的点赞……7月10日下午,佛山陈铁军红军小学开展省级课题《学科融合下的非遗醒狮工作坊的实践研究》结题论证会,系统梳理和展示这一省级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

结题论证会现场。

结题论证会现场。

“我长着一双生动有神的眼睛,一个似蒜头的大鼻子,一个长有角似的独角长在头顶上,有人一看就认为我是一只独角兽,但其实我是一头生动有神、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狮头。”铁军小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铁军小学积极把狮头扎作课程引入校园,2015年,该校欧琦辉老师出版了教材《扎狮娃——佛山狮头工艺之写色》,用通俗易懂的叙述、生动传神的卡通形象再配以中英双语对照,向读者展示了南狮的代表——佛山黎家狮的狮子头制作过程中的写色技艺,成为中国将佛山狮头工艺编写为青少年教材、并在小学推广和使用的第一人。

欧琦辉还担任《学科融合下的非遗醒狮工作坊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主持人。今天在做结题汇报时,她表示,在非遗醒狮工作坊的建设与实践中,铁军小学鼓励对非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老师拜师学艺,让老师掌握非遗技艺的精髓,并成长为非遗传承人,这在全国属于首例,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老师的专业素养,也为老师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做法也为更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以非遗狮头为切入,在探索推动学科融合、发挥非遗文化教育价值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能够巧妙地将非遗文化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亲身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音乐老师邱丽萍等积极探索非遗醒狮文化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路径,形成了15节独具特色的醒狮融合课程。美术老师李颖雯就醒狮文化的传播学设计了系列课程,下一步将进行新课题研究。美术老师张燕芝结合自己服装专业,设计了15节醒狮不织布系列课程等。教师团队所撰写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为非遗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欧琦辉作结题发言。

欧琦辉作结题发言。

今天的活动中,为体现课题研究学科融合的特性,学校思政教师李婷婷老师现场执教《走进狮扎》课例,她结合思政和美术学科的课程特点,围绕“佛山狮头(彩扎)”这一学习主题,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回顾佛山狮头的基础扎法——十字扎法,明白“竹篾扎胚,要正要稳”的要义,把佛山市传统狮扎手艺工序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引导学生挖掘狮扎的底蕴和内涵,感悟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认同。

像这样,在学科融合的实践上,课题组成功地将醒狮文化有机融入美术、音乐、语文等多元学科之中,不仅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全面接触和学习醒狮文化,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互补,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们表示,铁军小学非遗醒狮工作坊的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为传统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这一实践,让外界看到了非遗教育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为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接下来,课题组将继续深化和完善现有的非遗教育模式,探索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育实践的效率和效果,继续加强对非遗文化与其他学科内容融合的深入研究,拓展跨界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南方+记者 阎锋

校方供图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