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海阔,鱼跃水面。小小的板船朝着大海深处驶去,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呼呼”的海风交融,奏响海上丰收的牧歌。板船行驶约15分钟,便来到遂溪港门镇一户人家的扇贝养殖区,一串串漂浮在海面上的悬浮球仿佛延绵到天际,在悬浮球的下方,就是一笼笼扇贝。
渔民满载而归。
这些肥美的扇贝经过人工撬开,取出其中硕大的闭壳肌进行晾晒,就成了鲜飘全国的海鲜干制品港门瑶柱。
瑶柱,又名干贝、带子,是扇贝的闭壳肌、扇贝上最有力的肌肉,它不仅负责扇贝的开闭,还负责游泳和跳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列作“海八珍”之一。
港门瑶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电商的快速发展,港门瑶柱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天然良港
哺育扇贝超4000亩
遂溪县港门镇海域面积达1.13万亩,这里有着天然港湾,风浪小,海域开阔,渔业资源得天独厚。
20年前,当地渔民杨汉明从墨西哥带回扇贝苗,就此拉开了港门瑶柱产业的序幕。当时,杨汉明在行业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港门海域使用延绳筏网笼吊养扇贝,一举获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养殖。
港门天然良港。
据悉,扇贝对海水水质要求较高,属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养殖户无需投放任何饲料。
“港门有天然良港,这里海浪小,而且水质好、无污染,很适宜养殖扇贝。”杨汉明说,在他的带动下,后来港门镇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扇贝,甚至培育起了扇贝种苗。
扇贝善游泳,能利用闭壳肌的伸缩开合两壳,在水中做上、下、左右蝶式游泳。为营造更适合扇贝生长的条件,养殖户采用吊笼养殖的方法,将扇贝苗放进吊笼里,悬挂在海水下方,让其尽情吸收大海的天然养分。
盛夏7月,正是扇贝丰收的季节。在港门镇石角村海岸,一派繁忙的景象,搬运扇贝、挖出瑶柱、清洗瑶柱、晾晒瑶柱……现场忙而有序,热闹非凡。
渔民正在搬运扇贝。
挖瑶柱,即撬开扇贝的壳,取出扇贝的闭壳肌并收集起来,多劳多得,工人挖得越多酬劳越高。在杨汉明的加工厂,每天天还没亮,周边的妇女便在等候渔夫将扇贝运送上岸,“工资按斤计算,他们每天至少有100多元,有些人一天能赚300元。”杨汉明说。
工人撬开扇贝,取出瑶柱。
目前,港门镇的扇贝养殖面积4000余亩,养殖户有10多户,扇贝加工厂有7家,产业年产值达1400万元,全镇形成了种苗培育、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营养丰富
珠三角市场供不应求
港门瑶柱由大海天然哺育,并由纯手工采收、加工,再进行天然晾晒,没有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绿色健康的海鲜干制品。
近日,记者在港门镇探访了瑶柱加工全过程。黄生创办的水产品加工场是当地最大的海产品养殖加工企业之一,集养殖、加工、冷藏、销售于一体,年产瑶柱约5万斤。在每年农历4月至6月的瑶柱加工季节,该企业可以解决100名农村劳动力,人均可增加年收入超过1万元。
使用半自动机器清洗瑶柱。
人工挖出、统一收集、流水清洗、煮至五成熟、摊开晾晒……加工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步奏,所有的瑶柱都是当天新鲜采挖,当天就进行晾晒。经纬度接近热带的遂溪,夏季炎热,太阳猛烈,这为瑶柱晾晒提供了独厚的自然条件。
自然晾晒的港门瑶柱。
虽是干货,但港门瑶柱凭借着上乘品质,拥有广阔的市场。据悉,瑶柱以粒形肚胀圆满,色泽浅黄,手感干燥且有香气,口感嫩糯鲜香回甘之类为佳。而港门瑶柱颗颗饱满,新鲜有光泽,纹理清晰,最大特点是无任何添加剂,味道鲜美、口感香甜,是粤菜中的高档食材之一,富含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核黄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营养成分。
瑶柱煮粥。
港门瑶柱主要销往珠三角,深受消费者喜爱,常供不应求。其烹饪方法多样,蒸、炒、爆、烧、烩、蒸或制作汤等皆可,既能搭配大米或者冬瓜,做一份寻常百姓的家常菜瑶柱粥、瑶柱冬瓜汤,也可以搭配燕窝等食材,烹饪成名贵菜品,满足食客的味蕾。
瑶柱冬瓜汤。
据悉,港门瑶柱干制品的价格主要分三个等次,根据个头大小,批发价在70-90元每斤范围,个头越大,价格越高,超市里的瑶柱甚至卖到120元每斤。
早些年,驻港门村扶贫队与当地加工场合作,将港门瑶柱作为电商扶贫项目开发产品,挑选出每斤约430粒的特级优质瑶柱,并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销售,每销售一斤便捐赠不低于10元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港门贫困村建设。2017年,港门瑶柱被评为湛江市“十大电商扶贫明星产品”之一。
南方+记者 麦思容
【摄影】吴东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