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信号对孤独的人有更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其中的甜食,由此可能出现类似食物成瘾、大吃大喝的不良行为。(视觉中国 / 图)
社交隔离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对社交的渴望,感到孤独的大脑还会对食物信息产生特别的反应。
文|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任编辑|朱力远
众所周知,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动物,这种社交天性是人类长期进化中的关键。那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上被隔绝孤立会怎样呢?
麻省理工学院脑和认知科学系的科学家曾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比观察过人的大脑,当经历十个小时的社交隔离后,中脑区域面对社交线索会有选择性地激活,这种社交上被剥夺的感觉会让人的大脑更关注这些被剥夺的内容,由此,对社交的渴望就像长时间禁食后感到饥饿一样。
然而,最近,美国一项医学研究发现,社交隔离带给人的,可能不仅仅是随后对社交的渴望。在一项针对大脑反应的对比试验中,感到孤独的大脑还会对食物线索产生特别的反应,具体表现就是更想吃东西,并在吃的方面出现一系列行为异常。
孤独改变大脑反应
此前在新冠全球大流行期间,各地不同形式的社交隔离之后,不少调查发现,当地肥胖现象增加,精神健康受损的情况比较明显。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社交隔离的担忧,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交隔离引发健康危机背后的生理机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特别分析了人们孤独的感受与大脑对食物的反应有怎样的关联。
而试验结果表明,自我感知更孤独的人在面对食物时,神经反应明显异常,对内,无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食欲状态,对外,执行控制能力受限,饮食行为失控。相关研究2024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网络公开杂志》(JAMA Network Open),凸显了孤独的人所面对的饮食失调的风险。
根据对试验参与者的调查,因为失去了对饮食的良好控制,孤独的人更可能食物成瘾,饮食质量下降,与此同时,精神健康更差,焦虑、抑郁等情况更严重。从外在来看,就表现为身体脂肪成分的增加,以及肥胖问题的出现。这些发现与此前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孤独虽然是一种很主观的体验,但却可能引起执行控制、视觉注意力、奖励和默认模式等多种大脑神经网络的改变。比如,默认模式网络的改变会让缺乏社交的孤独人转而更多地陷入沉思,自己和自己对话,注意力网络的改变可能让孤独的人更警觉地关注周围的负面社交信号。
而奖励网络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会让孤独的人更加渴望社交,类似被剥夺的状态不仅见于孤独的人,也会出现在饥饿和药物戒断等具有压力的情形中。奖励网络在社交隔离下变得更活跃,这正凸显了社交对于压力和应对等相关大脑通路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新研究特别关注的正是如何进一步厘清孤独大脑影响饮食习惯背后的神经机制。为此,研究人员在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间,招募了近百名年轻的女性,统计了她们的身体成分、饮食习惯和质量,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状况,随后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工具开展了三组对比试验,来逐步验证孤独大脑面对食物时的神经反应。
在全脑的对比中,当人们分别看到食物和非食物时,自我感觉更孤独的人对食物的线索产生了更强的大脑反应,当面对甜食和非食物时,孤独的人同样对食物线索产生了更强的反应,但当人们分别看到咸食和非食物时,孤独的人在一些脑区对食物的反应反而更弱了。
这说明,从总体上看,食物的信号对孤独的人有更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其中的甜食。由此可能造成人们食欲更强,对食物线索更加敏感,但自我执行控制能力更差,从而出现类似食物成瘾、大吃大喝的不良饮食行为。
孤独使人饮食失控
“相对孤立的社交环境对新陈代谢的要求很高。事实上,孤独的大脑更倾向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甜食,它们可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确保大脑的能量供应。”长期研究孤独相关健康问题的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教授罗杰·埃克伯格·亨里克森(Roger Ekeberg Henriksen)没有参与最新研究,但他认为这项重要的研究清晰地表明,孤独和社交隔离是如何深刻影响人们大脑和身体的,这进一步导致了一系列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和行为。
而且,在他看来,这些发现与社会基线理论和自私大脑理论等论断是比较吻合的。关于能量代谢的管理,社会基线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有助于这种能量管理,如果缺乏这种社交关系,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需要更多的能量。
比如,对于更孤独的人,他们在管理情绪反应,应对潜在威胁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警觉,相应地也就需要更多能量来源。自私大脑理论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当压力相关的大脑活动增加时,大脑会调用身体的应激系统来确保自身有充足的能量供应。
“如果大脑的能量消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保持在高位,那么大脑分泌的γ-氨基丁酸和甘丙肽会增加,从而导致大脑活动减少。在此期间,一些重要的大脑功能会被优先考虑并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优先级往往首先被下调。”罗杰·埃克伯格·亨里克森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抑制欲望的能力主要就取决于前额叶皮层的正常运转,如果这种功能受损,那么人满足欲望的可能性很自然地就会增加,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最新研究中更孤独的人执行控制能力会降低,在他看来,更孤独的人更加难以自控也是这项最新研究中最有趣的点。
关于孤独和饮食,罗杰·埃克伯格·亨里克森也曾开展过相关的研究。早在十年前,他曾利用当地一项有九万多个样本的调查项目,了解过孤独与含糖饮料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感觉更孤独的人也报告称喝了更多的含糖饮料。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已婚、同居、有好友等等,各类有较亲密社交关系的人,相对来说,喝的含糖饮料更少。
并且,研究还发现,孤独的大脑所追求的可能就是糖本身,而非甜甜的味道,因为,与含糖饮料口味类似的人工甜味剂饮料,就并没有受到孤独者格外的青睐。
他解释,大脑对糖的这种追逐可能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对社交孤立的反应。在以前相对更原始的生活环境中,社交上被孤立就意味着直接的危险,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分日夜地采取预防措施谋求生存。而这种独立生存模式的特点就是大脑需要更多的糖,来持续地为其艰辛运转提供充足能量。
重视身体,也应关注心灵
因此,对于孤独的大脑,不论是摄入更多的糖,还是最新研究中发现的吃得更多,变得更为肥胖,可能都是大脑面对特定环境的一种自然的反应。
除了广泛意义的孤独感受,一些具体的孤独场景同样有此危害。就在202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发表的一项类似的研究还表明,遭遇歧视的人,同样可能因为这个压力源而增加大脑对食物线索的反应,从而出现更多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加剧肥胖的风险。这些证据其实也为未来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不仅要重视身体,也应关注心灵,真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相关研究设计的局限,这些研究都尚不能得出确切的因果关系。而且,因为一些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仍需要样本更多样、持续时间更长的研究来继续确认孤独相关的健康风险,包括评估孤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否会影响其对健康的危害程度。毕竟,人类社会颇为复杂,可能干扰孤独危害和健康的因素也就比较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此前在模式生物果蝇中开展的相关对比试验其实也有同样的发现。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社交隔离对果蝇的影响,曾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果蝇创造出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状态。果蝇是一种社会化动物,正常来说,群体内部存在社交网络。
但研究人员分别将100只、25只、5只和2只果蝇关在一起,形成四种规模的社交隔离状态,同时还将1只果蝇单独安置,形成绝对孤立的社交状态,然后观察七天时间里这些果蝇的变化。结果非常明显,相比其他不同规模的集体隔离状态,如果1只果蝇处于绝对孤立状态,一个同伴也没有,其间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具体就表现为吃得多、睡得少。
而且,这种负面的影响随着隔离时间的增长变得更为严重。相关研究202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1只独处的果蝇受到的干扰最大,这有赖于相关神经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吃得多睡得少正是果蝇在隔离中面对不确定风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样,它们就可以尽可能保持清醒,并随时应对潜在挑战。
维护好核心社交圈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新冠全球大流行期间亲自体会了这样的社交隔绝状态。所引发的不只有体育活动的减少和肥胖的增加,还有人们时间感知的错乱,以及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根据科学家对孤独的了解,这背后还有一系列生理炎症的出现,从压力到炎症,看似平常的孤独感,却不知不觉地推高了死亡的风险。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教授罗宾·邓巴(Robin I. M. Dunbar)更是将新冠期间的社交隔离比作一次全球压力测试。根据他的研究分析,在这种大规模的社交隔离中,如果我们与平时最常见到、社交圈里最核心的那些人失去了联系,这种孤独失落的感觉最为强烈。而总体上,女性相对于男性,外向的人相对于内向的人,预计从中受伤更深。
从分层的社交网络看,要想减少这种来自孤独的伤害,其实就需要特别维护好与我们能相互扶持的社交圈,特别是其中的家人和亲密的朋友,这意味着大家彼此愿意在对方身上投入时间,相互陪伴,并提供情感、经济、社交等各种形式的帮助。
“拥有稳固的社交关系应该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正如我们的身体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正常运作一样,我们也需要社交关系来确保我们的身体不会一直处在有害的压力、警觉和过度警惕的状态里。”罗杰·埃克伯格·亨里克森教授强调,孤独和社交孤立会增加人们患主要疾病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限于精神健康和饮食行为方面,还有糖尿病、中风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并通过增加医疗系统负担影响到所有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避免孤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