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虫,蚊子见了都要叫“大哥”

南周知道
+订阅

中国受蠓虫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和福建,它们在这里尤其喜欢抱团作战,一窝窝地飞舞在半空中,常常出没在夏天的公园和绿植附近,主打一个攻击性惊人,而世界上唯一躲过了蚊子的国家冰岛,也没有躲过蠓虫的进攻。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蠓虫的危害和防治。

夏至已至,气温逐渐攀升,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暴雨天气也越来越频繁,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模式”正式开启。持续的闷热潮湿,容易让人类感到精神萎靡、疲惫不堪,却成了一片蚊虫繁衍生息的乐园。

最近,不少广东街坊在社交媒体上诉说了他们遭遇的同一种困扰:偶然经过绿化植被,腿上、手上收获数十处的小红点。起初他们以为那是普通的蚊子包,没想到后来这些小红点越冒越多,还变红变肿,越挠越痒,好几天都不消退。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些看起来像是蚊子留下的小包,实际上来自于一种比芝麻粒还要小的虫子——蠓虫,而且它们叮咬的后果比蚊子严重得多,有人甚至因此进了急诊。

无处不在的蠓虫

蠓虫是一种不太容易察觉到的小虫,它的体长大约为1-3mm,呈黑色或者深褐色,头部有一对大复眼和一对较长的丝状触角,跟蚊子长得是有点像呢,因此它的别名又叫小咬、墨蚊、糠蚊等等。

从生物分类上来讲,蠓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与同属双翅目的蚊子算得上是远房亲戚。很多人知道,雌蚊育卵产卵需要吸食血液,而雄蚊则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在这一点上,蠓虫跟它们的亲戚也是类似的,雌性蠓虫吸血,雄性蠓虫吃素。

但是,也不是每一种蠓虫都会吸血,根据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发现的蠓虫种类有四千多种,常见的吸血蠓主要是库蠓、细蠓和蠛蠓。而且蠓虫的生存舒适圈极大,只要有潮湿的土壤或者积水,从虫卵到幼虫再变成成虫,仅需要4-7个星期,一年可以繁殖1-4代。

讲个笑话,世界上唯一躲过了蚊子的国家——冰岛,也没有躲过蠓虫的进攻。冰岛的第四大湖米湖(Mývatn),其实也可以叫作“蠓湖”(Midges Lake),因为夏天的湖边有着众多蠓虫(midges)。

回到咱们国家来说,库蠓属于蠓科昆虫中最大的类群,从北边的黑龙江到南边的海南岛,到处都能够发现库蠓的身影。2022年《中国热带医学》上刊登的一份研究显示,分布在云南省的库蠓种类最多,共有103种,排在后面的依次是西藏(85种)、海南(77种)、台湾(74种)和福建(69种)。

不难发现,在这几个库蠓种类较多的省份里面,除了西藏,其余都有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冬天不冷。这样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上述地区树木常绿、土壤湿润,非常适合蠓虫的繁衍生息。

那么,福建和海南都排上号了,广东你还跑得掉?深圳疾控在2023年的一篇文章里介绍道,我国受蠓虫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和福建,它们在这里尤其喜欢抱团作战,一窝窝地飞舞在半空中,常常出没在夏天的公园和绿植附近,主打一个攻击性惊人。

更可怕的是,蠓虫还可能携带多种的病毒或者寄生虫,通过吸血进行多次传播,如蓝舌病病毒、新泽西型水泡性口炎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在人畜中传播,对家畜造成极大危害,简直就是“超级病毒传播者”。

打不过,还躲不过?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既然被蠓虫叮咬了这么难搞,我像打蚊子一样,直接给它打死不行吗?

打蠓虫确实算不上很好的解决办法。其一,蠓虫的体积之小,就算落到皮肤上都很难察觉,再加上它的飞行又快又安静又灵活,打起来难度不小。其二,蠓虫习惯群体出动,当它叮上你的时候,已经不是一只虫在战斗了,是一群!打不完,根本打不完。

针对蠓虫的生活习性,大家可以这样进行预防。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的衣服和长裤,保险起见还可以穿上长袜,而蠓虫对桔黄色非常敏感,所以要避免穿着黄色衣物,清凉油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安慰。

其次是注意及时清理家中的积水和垃圾,腐烂的有机物质(例如水果、食材)也比较容易招惹蠓虫上门。如果家中绿植较多,则需要尽可能地放置在通风好的位置,减少土壤潮湿。

一旦发现疑似被蠓虫叮咬的痕迹,也不用慌,先从包的数量和肿块大小来判断一下,是蚊子还是蠓虫惹的祸。一般来说,蚊子咬的包就几个,红肿面积也比较固定,如果是密密麻麻数十个,肿块还忽大忽小,那八成就是蠓虫了。

忍住不挠,是最佳方案,但是笔者亲测,蠓虫留下的包是真的难忍。对于蚊子包,你只要忍一时,很快就风平浪静了,但是蠓虫的包,不但数量多,痒起来就是一大片,还反复发作,消肿之后会留下小红点,好几天都不带消停的。

据医生介绍,这种大面积、久退不散的瘙痒,其实是来自蠓虫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也叫作虫咬皮炎,具体来说,就是昆虫在叮咬皮肤时,往往会注入它的唾液,引起了身体里的过敏反应。所以,过敏人士要多加小心了,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服药事宜。

此外,用肥皂水冲洗叮咬处,或者遵医嘱使用硫磺皂、肥皂水或炉甘石洗剂擦洗叮咬处,也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

最后特别提醒的是,被蠓虫叮咬之后,千万不要将红肿的地方挠破,以免让细菌从伤口处趁虚而入,引起感染,甚至出现水泡,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叮咬后如果除了皮肤红肿和瘙痒,还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考虑到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需要及时就医,并将蠓虫叮咬史告诉医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