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休闲好去处+1,家门口的“滨水客厅”又上榜啦!

广州荔湾发布
+订阅

日前,

广州市第一批美丽河湖名单发布,

荔湾区荔枝湾涌入选!

荔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是千年水脉荔枝湾涌给羊城百姓留下的记忆。2023年,荔湾区启动实施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绣花”功夫,通过开展空间优化、驳岸修补、功能照明、绿化美化、文化标识等,尽量保留河涌岸线原貌,对沿岸滨水环境进行优化改造提升,恢复西关水文化和老广州传统生活形态,努力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群众治水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经过提升改造的荔枝湾涌已经成为“西关水客厅”,是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抱月桥

如今的荔枝湾涌,是这样的!

演绎老桥梁:

塑造五“月”十二桥

荔枝湾涌从逢源路起,至永庆坊止,水面共有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柔济桥、时敏桥、银钩桥、羽扇桥、多宝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共十二座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桥梁。项目实施“一桥一策”改造,以桥串景,讲好荔湾故事。此外,通过以“月相·桥”为主题,优化照明设计,突出桥与水的呼应,营造简洁温暖的夜间氛围,其中,银钩桥、羽扇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五座桥,基于原设计的桥拱高度,配合照明倒影效果,演绎出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的月相变化。设计人员根据拍摄角度,新增六处拍照打卡点及指引标识,引导市民与月相主题互动。

叠月桥

虹月桥

重现老场景:

重现荔枝湾“笔墨纸砚”

本次改造,尊重原经典设计,完善设施功能,恢复荔枝湾大石头节点瀑布,跌水打落在青卧石上寓意“源远流长”;恢复梁家祠码头亲水平台和跌水水景;恢复六合砚台跌水,黑色砚石字刻水中寓意“文思泉涌”;恢复文塔“妙笔生花”,增强文塔广场人文氛围,再现荔枝湾“笔墨纸砚”特色水景观

改造后的文塔,重塑妙笔生花场景。

重塑文思泉涌场景。

恢复老地名:

恢复时敏学堂、柔济医院

时敏桥得名于时敏学堂,它是清光绪年间广东第一个新式学校,如今仅存的时敏桥保留着这一段记忆。时敏桥、柔济桥的桥底原是脏乱的过道,如今粉刷一新,改造为时敏学堂公园,柔济桥也变为休闲拍照的景点。改造中还特地保留了红砂岩老桥座,变为桥下科普点,向路人科普了广州城建的一段历史。

改造后的时敏广场

保护老荔枝树:

迁植百年丹荔

原植于流溪河畔的百年荔枝树,上世纪30年代遭日寇斧砍,后迁植于时敏广场,与时敏古桥相映成趣,再现百年老荔枝树芳华。

改造后的时敏广场

融入老符号:

设计融合在地文化符号

以“推开满洲窗,看新荔枝湾”为理念,以文化基因形成文化符号,把满洲窗的套方、云纹、如意、风车纹、八角锦等纹理融入设计细节,让亲水护柱、标识系统、台阶地刻、铺装纹理、树池收边等处处可见满洲窗文化符号,增强在地文化的故事内涵。

沿岸定制一系列荔枝湾城市家具,采用传统水乡座凳、岭南特色庭院灯、石雕拉链栏杆、青砖矮墙、黄铜地雕、时敏广场旧材回用等在地化设计,统一地域风貌,配合两岸街区建筑,实现全景西关风情

拓展市民休闲空间

接地气聚人气

改造针对周边老街区开放场所少、缺乏亲水公共空间等问题,将沿岸原封闭、闲置空间变成开放活动场所。改造后新增时敏广场、多宝广场两处桥头广场时敏桥、柔济桥两处桥下空间和十二桥文化口袋公园,在周末和节假日起到聚人气的作用。

改造后的多宝广场

多层次开放亲水驳岸

优化1300m绿化水岸

亲水驳岸在保留原有栈道的基础上贯通改造,新增安全提示栏杆、提示照明、警示牌等,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散步路径,拉近市民与荔枝湾涌的距离,把原来长满杂草不足1m的隐蔽临时路变为3m宽的安全步道,打通2个滨水步道断点,形成步道、绿化、驳岸的多层次亲水公共空间。

改造后形成多层次亲水空间

改善夜间出行环境

擦亮夜游品牌

本轮改造主要对柔济桥至多宝桥段的两岸照明进行优化,优先保证亲水步道功能照明,补充步级安全、驳岸提示、广场补光等,还对码头、桥梁、重要建筑等进行点缀式照明,唤醒水乡文化记忆,擦亮荔枝湾夜游品牌

改造后的夜间漫步道

荔枝湾涌改造后,把荔湾湖、西关大屋、永庆坊等重要景点进行串联,实现片区融合,带来休闲与旅游的大量人流,使“变水为财”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散,打响“西关文化片区”品牌。在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西关文化片区热度创新高,8天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19.6万人次,其中永庆坊片区客流量超百万(达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6.4%。

【来源 荔湾区水务局】

【编辑 骆福珍】

【审核 段丁、江河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