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到设厂,投资门槛在拉高|出海新机·“非”行日记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时间:7月1日

地点: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天气:晴,气候温和

“货柜在路上,赶紧先去注册一个公司,最高峰时,肯尼亚有30多家摩托车公司,发一个货柜来卖就能赚钱。”肯尼亚粤商会秘书长崔文波谈到,最早一批来中国客商,在非洲“淘金”中收获颇丰。

但如今,这种依靠信息差赚钱的传统贸易方式,已经不再“吃香”,中国客商也在转而积极投向门槛更高的制造业工厂,以至于在这里的工业地产物业费,最高能达到3美元/平方米/月。

数字服务加速渗透

第二天,考察团前往一家本土电商企业调研,路过首都内罗毕市中心。赶上工作日,堵车已经成为常态。

首都堵车已成为常态 南方+记者 郜小平 摄

首都堵车已成为常态 南方+记者 郜小平 摄

智能服务正逐步渗透到当地。当地的高速收费系统,实现了ETC收费。司机报自己的手机号,很快就会收到一条扣费短信,再通过手机钱包确认支付,实现了无纸化。

在内罗毕,用优步软件也可以实现打车,甚至还能打到摩托车和自行车。

肯尼亚很早就有了移动支付手段。借助这套系统,共享出行也同样在非洲受关注,不同的是,非洲当前还有比较多摩托车,软件因地制宜将这些摩托车连接起来。

在一些公交站台,就有不少摩托车司机聚集在一起,一边等候过往行人,一边在手机上等待订单。

“我们的软件企业出海,可以改变他们的出行、提升他们的物流效率,因而很受欢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说。

投资门槛在提高

作为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会长,王错在肯尼亚已经深耕20年之久,并在首都内罗毕经营一家中餐厅。他在当地的一个重要业务是提供工业地产服务。

这几年,随着建厂加速,当地工业地产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物业费甚至能达到3美元/平方米/月。

“仅仅是从事贸易,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投资门槛会越来越高。”王错说,10多年前,一些企业家单枪匹马闯非洲,手头只有几百万元就敢开展业务,但现在,很多项目都是几千万美元起步,“本地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企业家要找好自己熟悉的领域,如果相关经验在国内取得成功,结合非洲具体市场需求,也相对容易取得成功”。

王错提到,肯尼亚也在积极引入皮革、服装纺织等工厂。过去,肯尼亚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物美价廉的衣服,但如今也在吸引越来越中国企业来当地直接投产。

“肯尼亚也在慢慢从进口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的经营方式转变。”王错说,肯尼亚也已经意识到,如何利用优势产品赚取更多外汇,并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相比之下,非洲当地很多产业链并不齐全,特别是一些技术行业比较缺,而国内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带着技术和产业链来这里扎根更容易成功。

“我们也希望中国投资者可以投资肯尼亚更多领域,比如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农业还有矿产业等。”在当天举办的中非政企资源论坛会上,肯尼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国家工业部秘书Nobby Macharia如是说。

肯尼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国家工业部秘书Nobby Macharia 李佳鸿 摄

肯尼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国家工业部秘书Nobby Macharia 李佳鸿 摄

肯尼亚制造商协会制造部门经理Jackson Wambua也提到,汽车配件行业在本国也发展迅速。到2030年,汽车行业有望占东非市场的6%到10%,30%的零配件有望在本地化生产。电动车产业发展也很快。

扎根,不仅是产业链,还在管理上也要实现本土化思维。穿越非洲旅行社联合创始人袁薇谈到一个故事:一家中国企业在非洲雇佣了当地员工,因为勤恳工作获颁荣誉奖状,这名员工非常开心,询问能不能寄给他妈妈。当公司高管将奖状交过去时,他母亲在村里逢人就亮出奖状。

“本地员工非常在意荣誉,这比领了几百元奖金还开心。因为他们需要被尊重。中国企业也需要基于人性做管理。”袁薇说。

不宜沿用国内思维

在非洲做生意,也意味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基础配套不足,时光在这里就像摁下来慢进键。

“因为道路崎岖不平,有些车用上三个月就要修修补补一下;国内的物流,长沙到广州半天就到了,但这里同样的距离要走上2天。”王错说,这里物流成本并不低。

肯尼亚一家本地的物流公司 南方+记者 郜小平摄

肯尼亚一家本地的物流公司 南方+记者 郜小平摄

很多中国人会沿用在国内的那一套。但事实上,国外很少有像中国这样高效率的政府。

比如,肯尼亚地处赤道,全年光照充足,没有台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是较为理想的光伏发电之处。这些年,中国外贸“新三样”也非常受国外欢迎。

但中国企业家习惯于一上来就和当地政府“谈生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案例,遇到部分政府拖欠款项的情况,企业家一点办法都没有。

“其实和园区企业谈还更快更直接。”王错说,光伏企业从园区省下来的电费中分润,商业模式更成熟,而且也不担心企业拖欠电费,因为拖欠费用可能会被断电,这是企业不能承受的。

【行思录】

“印巴人”启示:抱团出海避免价格战

提到印度人,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印度人“统治着硅谷”,很多鼎鼎大名的美国科技巨头CEO,是印度裔或者印度移民,英国刚去职的前首相苏纳克也是印度裔。行走在非洲,“印巴人”同样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群体。

非洲的印巴人,指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他们早年随着英国的殖民陆续进入非洲,经历几代事业打拼后,他们占据着一些高端服务业和高级管理岗位。从石油、钻石等矿产的开采和加工,到日常生活中的超市、餐馆,每个领域都会有印度人的身影。

如今,中国企业加速开拓非洲市场,首先就面临着与印巴人竞争。与中国“落叶归根”不同,印巴人崇尚“落地生根”,他们在这里深耕数代人之久。

这种竞争整体上还属于错位竞争——印巴人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企业从低端或者低价市场打开缺口,再慢慢逐步蚕食一些高端领域。

印巴人在当地高端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居多 李佳鸿 摄

印巴人在当地高端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居多 李佳鸿 摄

调研中,中国企业最担心的,并不是与印度人的竞争,而是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看到什么赚钱都想一窝蜂冲进来,往往想的是“赚走最后一个铜板”,谁都想着独自把控整个产业链。

过去整个上下游都要自己做就很容易吃大亏。中国企业抱团,还应该有更丰富的能力。包括金融、服务、咨询、物流,有一套打包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来支持企业应对共性风险。

相比之下,印巴人之间就很遵守商业规则。印度企业之间,会一起商量好价,不打价格战,而中国人习惯背对背,如果你开90元,我就敢开80元的价格,国内的内卷方式也有了蔓延到非洲来的迹象。

◎点击“出海新机”查看更多内容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统筹】程鹏 郭小戈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支持】中德制造业研修院  南方制造业企业家联盟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