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北滘中学“双子星”,会师清华园

南方+ 记者

“费越总是临危不乱,高三的时候我一度情绪低落,他给予我很多鼓励。”

“刘一凡勤奋刻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7月8日,顺德优秀考生费越和刘一凡重回母校北滘中学。这对从小学六年级就相识,又携手从顺德一中外国语、北滘中学国华创新班一路走来的“双子星”,即将在9月份“会师”清华大学。

一个在高考成绩不如预期后稳住心态,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一个历经高一高二的状态起伏后在高三奋起直追,以一鸣惊人的高考成绩收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绣球”,费越和刘一凡的圆梦之旅并不轻松,但两位顺德少年展现出的坚忍不拔正是奋斗诠释青春,拼搏成就梦想的最佳写照。

刘一凡(左)和费越(右)是同窗六年的好友。蒋晓敏 摄

刘一凡(左)和费越(右)是同窗六年的好友。蒋晓敏 摄

背水战强基

为了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

7月5日,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出炉的时候,费越和妈妈正在超市买菜,当手机上“录取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字眼映入眼帘,母子俩激动得紧紧拥抱。

对费越来说,这份迟来的喜悦格外珍贵。此时距离高考放榜已经过去10天。在佛山一模中考出全市第三名的费越,高考成绩并不如意,“每科都比预想的低了两三分,总分就拉下来了,当时觉得挺受打击的。”

父母看到他失落的样子,安慰他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手握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最优推荐资格的费越,决心要为了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当时已经有预感高考考得不是很好,但强基计划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机会也渺茫,但继续坚持说不定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费越说,因为不想和日思夜想的清华园失之交臂,高考一结束就投入了强基计划的备战。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理科类专业测试科目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数学基本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难度,物理差不多是区物理竞赛的难度,化学比高考试题难度大,会考很多平时没学过的知识。”费越说,持续高强度的备考,对大家的脑力和心态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眼看着部分同学陆续退出培训,他不停告诉自己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为了“梦中情校”背水一战。

高考放榜后,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入围分数线出炉,费越压线闯入了“决赛圈”。“因为高考成绩也要折算进去,我的分数差得有点远。”费越说,由于淘汰率很高,自己也担心会“陪跑”,但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还是放下了思想包袱,并最终顺利通过考核。

选择专业时,擅长理科的费越在数学和物理之间犹豫了很久,但最终“万物皆数学”征服了他。“数学是对人类思维最极限边缘的探索,‘学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这句话影响了我很久。”费越表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后深造可以转很多方向,就业相对更容易。

费越已经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学校供图

费越已经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学校供图

保持平稳心态

厚积薄发实现超常发挥

“高考是我整个高中考得最好的一次!”刘一凡认为自己非常幸运,经历过高一高二的跌跌撞撞后,在高三找回了状态,并在高考超常发挥,圆梦清华。

如何克服心态的起伏是刘一凡在求学生涯中遇到的一大挑战。初中阶段,他的成绩十分优异。但由于考前压力太大,患得患失的状态持续许久,导致在中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进入高中后,刘一凡也一度比较迷茫。“当时觉得自己的成绩考中大也足够了,高一的时候基本没怎么努力,很放松。”刘一凡说,进入高二后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拼尽全力,突然觉得自己再这么松弛下去会留下很多遗憾。于是开始奋起直追,改掉上课容易走神等“小毛病”,积极参加自习,最后成功考入高三重点班。

高三一年,刘一凡火力全开。整个复习期间,他十分注重积累,每次考完试要进行反思整理,慢慢提升自己的薄弱学科。而且,经过中考的“跌跟头”,刘一凡也开始懂得保持着平稳的备考心态。压力大的时候,他会弹弹钢琴、刷刷B站解压。

值得一提的是,刘一凡出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高中教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英语。“妈妈有空的时候会跟我交流英语学习技巧,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很忙,学习还是要靠我自己主动自觉。”刘一凡说,成长过程中在父母那里收获了最大的尊重,他们不会干涉自己的选择,充分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一凡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这个专业跟新兴产业结合度比较高,未来可以往机器人、光刻机等前沿领域就业,我也希望未来能为国家产业升级做贡献。”

刘一凡将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学校供图

刘一凡将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学校供图

壮腰工程结硕果

家门口升学之路后劲十足

小学都在大良公办小学,初中都是摇号进入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高中又同时选择了北滘中学国华创新班……在老师眼里,费越和刘一凡是一对关系很铁的“双子星”,他们不仅经历相似,而且性格都十分阳光开朗。

费越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求学生涯的关键时期,总能遇到给予他莫大鼓励的良师。时针拨回到6年前,小学就读于大良环城小学的费越,从小热爱数学,希望能在初中持续参加奥数,于是在小升初时首选到外市名校升学。但因为没考上,他留在家门口的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

“刚开始也是比较迷茫,有点消沉,状态起起伏伏,甚至有点心灰意冷。”费越说,好在班主任黄培琼老师对自己无比信任,“黄老师很坚定地相信我,一直鼓励我,说我后劲十足,到了初三一定会赶超的。”

结果真如老师所说,初三进入顺德区创新实验项目后,费越充分发挥理科天赋,后来居上,在强手如林中越发如鱼得水。

至于理科思维的锻炼,他觉得得益于父亲从小的教导,“我爸爸是车辆机械领域的工程师,他主张做事要讲道理,甚至在我小时候什么道理都听不懂的时候就开始跟我讲道理,遇到什么事情都去分析它的利弊,从简单到逐步深入,这对学习理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小学毕业于大良鉴海小学的刘一凡,在小升初时也曾希望到区外升学,但机缘巧合留在一中外国语学校,反而养成了让他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和费越一样,刘一凡也在初三进入区创新实验项目。事实上,自2019年启动“壮腰工程”,推进初中阶段学校品牌建设以来,顺德初中办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公办学校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显著,顺德学子首选在家门口升学成为主流。以2024年为例,顺德三所区属公办初中的报名人数均超过1.7万人。

“初中的学习生活,培养了我良好的自律能力,这些品质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能够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离不开初中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刘一凡说,初中时期培养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也让他在高中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是好友,也是对手,惺惺相惜的俩人遇到挫折时会互相鼓励,在遇到压力时会互相倾诉,联机打游戏解压。

“学习上,费越总是跑在我前面,留给我一道追赶的背影。”刘一凡说,高考放榜后,自己也一度担心费越,但想起他平时临危不乱的样子,想起他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始终深信他能通过强基计划圆梦。

费越则表示,刘一凡不仅勤奋刻苦,而且内心单纯,对各种事情保持着赤子之心,尤为难得。“我们三观一致,又有共同的爱好,进了清华后还能携手并进,何其幸运!

费越的妹妹今年参加中考,在得知哥哥考上清华后她大受鼓舞,对高中生涯充满期待。对此费越也想跟妹妹以及顺德其他学弟学妹分享三点学习经验:第一点是既要学会总结也要学会刷题,第二点是既要自信又要谦虚,第三点是在高一高二时要认真听讲,在高三的每轮复习都要巩固基础知识,才能持续提高分数。

刘一凡则表示,希望所有的学弟学妹,珍惜在顺德的求学时光,度过精彩的高中生涯!

南方+记者 蒋晓敏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