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歌,舞青狮!台湾青年走进揭阳感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时长共39秒)
学英歌,舞青狮!台湾青年走进揭阳感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7月6日至10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GDToday主办的“台青在湾区”短视频征集及交流活动走进深圳市、揭阳市。7月7日,30多名来自台湾多个院校的青年学生与老师正式开启揭阳之旅,探访了普宁市与榕城区,感受揭阳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潮汕传统建筑的魅力。
首站,台湾青年们前往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普宁市南山英歌队教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向台湾青年们介绍了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的历史和特点,南山英歌队进行了不带妆表演。随后,英歌队员们“一对一”指导台湾学生学习英歌槌基础动作。
“手腕保持不动,用手指拨动英歌槌,像在学校上课时用手指转笔一样。”“双手挥动敲击英歌槌时,要借助敲击的力量让槌旋转。”南山少年英歌队的陈锦珊向台湾亚洲大学资讯传播专业学生林育霖传授技法。
陈锦珊今年13岁,刚从南山小学毕业,戴着眼镜、身材娇小的她看起来文文静静,说话也轻声细语,但手上的硬茧却证明了她的坚持。“我学习英歌已经1年半了,在南山小学学习英歌的同学很多,但最终入选南山少年英歌队的女生就我一个。” 陈锦珊带着骄傲说,“传统上英歌一直是由男性表演,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能够扮演‘孙二娘’的角色,成为真正的英歌舞者。”
林育霖按照陈锦珊的指导缓慢地转动英歌槌,但一不小心还是把英歌槌甩飞了。“英歌学习真的好难!”林育霖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英歌。刚才他们一出场时的飞踢就把我惊呆了,有滞空感!”参访结束,林育霖与同学们还获赠英歌槌作为纪念。
离开南山英歌传承基地,台湾青年们又来到了位于普宁市洪阳镇的德安里。德安里是清朝水师提督方耀家族的府邸,由一座“百鸟朝凰”和两座“驷马拖车”组成,房屋总数773间,是全国罕见的府第式古村落,堪称“潮汕传统民居博物馆”。
方耀和胞弟方勋与台湾也有着不解之缘。据德安里展出的历史资料,光绪二年(1876年),西班牙借口夹板船“索件拉那”号搁浅台湾被抢,集结兵船二十余艘,水兵三万,窥视台湾,进行挑衅。时任福建巡抚丁日昌饬令台湾总兵会同南澳总兵吴光亮在潮州府招募志愿潮勇三千人(其中有不少是方耀所部精兵),交由方勋率领,日夜兼程赴台支援,西班牙见我国防卫力量强大,知难而退,改为外交途径谋求解决。光绪三年(1877年),丁日昌巡视台湾,拟定抚番善后章程二十一条,并调方勋所部平定诸社,至今高雄市左营还保留着“潮军义勇祠”,石碑碑文也是方勋亲自题写。
下午,台湾青年们来到揭阳古城,游览了进贤门城楼、揭阳学宫、揭阳城隍庙。而后前往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观看国家级非遗榕城青狮表演,现场体验舞狮。
“我是第一次来到大陆,感觉很新奇。”台湾亚洲大学学生江宜庭说,“我喜欢看古装剧,参观了揭阳的古建筑,感觉就像进入古装剧的场景里。”
“参观揭阳学宫、城隍庙的时候,就感觉潮汕和台湾的民俗一脉相承,比如台湾民众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也会到庙宇祈福,我在考试前也会到孔庙参拜。”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学生江承祐说,孔庙、城隍庙、舞狮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台湾同样随处可见,但他在揭阳看到了不同的呈现形式,让他不禁思考其中的文化连接和历史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饮食、风俗方面,台湾与潮汕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台湾最流行的‘沙茶火锅’就是源自潮汕的牛肉火锅和沙茶酱。” 亚洲大学资讯传播学系副教授张建人说,“我们从小学习孔孟著作,汲取其中的智慧。我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参访,能够了解更多历史,找到两岸相同的文化根源。”
【文/图/视频】南方+记者 林捷勇
通讯员 许创盛 罗凯瀚 巫超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