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上海同为超大城市,也都可以被称为“骑在电动自行车上的城市”。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常住人口逾2000万的上海,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1200万辆;常住人口约1882万的广州,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量超470万辆。两地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均在全国排名靠前。
数目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在凭借性价比和便捷性得到人们广泛青睐的同时,也因其存在安全隐患成为当下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秋月朗庭小区门口的换电柜。南方+记者 朱红鲜 摄
近日,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051起,造成35人死亡,近3年相关火灾起数年均增长20%。在上海,2023年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19起,起火主因在于电池。
一直以来,违规停放、违规充电,是电动自行车治理中的两枚钉子,因此造成的火灾事故不胜枚举。不少车主也深受停车难、充电难之困。
如何通过技术赋能,防范电动自行车入室充电?电动车充电难题如何解决?停车棚、充电口的增设过程中,“邻避效应”如何解决?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访上海、广州若干小区,采访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梳理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隐患整治经验,为全国电动自行车基层治理提供借鉴。
人防+技防+立法
多手段防范入户充电
“嘀嘀嘀嘀……电动自行车禁止进入楼道、电梯。”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上院佳庭小区的李先生推着电动自行车刚入电梯轿厢,就听到报警声响起,电梯门也一直无法闭合。为避免小区住户推车上楼、入户充电,该小区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梯控预警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向推电动自行车入梯的住户发出提醒。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上院佳庭小区的梯控报警装置。南方+记者 朱红鲜 摄
近些年来,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基层治理难度大,其中,车子进楼入户、违规充电屡屡引发火灾事故,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海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19起,其中,183起发生在室内,并且有人员伤亡的均发生在室内,入户充电是发生死伤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治理电动自行车入户违规充电方面,记者了解到,广州、上海均利用多种监测技术为传统的人防赋能。
广州海珠区城中村多、房屋密集,通过人防手段整治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不易。2023年,通过实地走访、分析技防技术,海珠区政数局推出AI电流指纹算法的技防措施——电动自行车用电安全监测平台,以技防破解入户充电监管难题。
因海珠区房屋密集导致部分区域信号不稳定,该平台采用物联网+AI电流指纹算法监测技术,一旦监测到违规行为,系统监测平台的电脑端和手机APP端会出现告警弹窗,同时还将告警事件以短信形式发送给管理员。接收到告警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屋主将及时上门劝阻。
该平台开展试点以来,超3000户被纳入24小时监测范围。使用半年后,违规入户充电告警数量由每月100多起降至每月20起,整体火灾防控成效明显。
在上海浦东新区高行镇,高行绿洲二期初探AI技术辅助电动自行车智能治理,将目前现有的监控摄像头信号接入AI监控预警主机,智慧识别电瓶车违停、占用消防车道、电器超温、火焰识别、电瓶充电等9种场景。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通过技防+人防,上海电动自行车整车上楼充电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但仍有不少居民将电池带进家里充电。
为及时发现室内违规充电,在征得房东与租客同意后,黄浦区瞿溪新村小区试点在部分住户家的电表箱中,安装了一套“智能用电安全监测系统”。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系统通过对用电负载的波形频谱、谐波相位结合分析,判断用电负载是否为电动自行车,并及时发出预警。
此外,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对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进行停放、放置和充电的区域均进行了明确规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相关解读中指出,《条例》突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管理要求,在多个条款中引导、规范群众蓄电池携带、放置和充电等行为,着力减少因蓄电池引发的安全隐患。
精细化布设充电点
公共空间利用避免“一刀切”
被“拒之门外”的电动自行车,又该如何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上海奉贤区奉浦街道秋月朗庭小区的一系列探索有参考价值。
该小区有1271户家庭,拥有1400辆实际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平均每户人家有1.1台,电动自行车密度较高。小区有低层、高层两种楼型,高层楼房的业主可将电动自行车停到地下的集中停放点,但低层楼房的电动自行车无法就近停车。
在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增设之前,为了方便停车和充电,不少业主将电动自行车推到楼道乃至室内。
小区的社区民警王依超介绍,针对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问题,巡逻、宣传、告诫等举措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电动自行车违停等问题,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增设停车棚和充电桩迫在眉睫。
但停车棚与充电桩布设何处,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选址前期往往会出现“邻避效应”。奉贤区公安分局消防条线的黄警官告诉记者,秋月朗庭小区绿化好,不少业主并不乐见家门口建设停车棚。有居民告诉记者,自己支持建设停车棚与充电桩,但由于担心安全隐患,不希望集中充电位置建在自己门前。
不过,记者走访时发现,秋月朗庭小区已搭建了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该小区物业经理胡首林表示,小区目前设置的临时停放点易于搬迁、成本较固定点低,之后在征询居民意见后,再设置固定停放点。
此前,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奉浦派出所提请奉浦街道会同应急管理、城管召集居委、物业公司、秋月朗庭小区业委会开展协商,逐步增加地面停放点,小区先后完成了4处绿化带改造硬化,并通过搭建临时雨棚的方式,增设7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增加停车位200余个。随着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该小区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乱象也明显减少。
如果说公共空间较大的秋月朗庭,在增设停车充电场所还算得心应手,人口稠密、公共空间狭窄且稀缺的老旧小区,又该如何解决停放或充电问题?
在新修订的《条例》实施前,上海黄浦区思南居民区通过盘活公共空间,提升了充电口与电动自行车的配比。思南居民区人口稠密、空间逼仄,小区内1188户家庭拥有478辆电动自行车,其充电口与电动自行车的配比此前为1∶5,提升后目前为1∶1.7。
在征询周边居民意见后,思南居委会还在相关企业与部门的支持下,将小区原来的闲散公共空间腾出,增设了多处公共充电棚。部分居民家门口还设置“一座两插”充电装置,装置旁边配备水雾手提式基型灭火器。
不过,增设的充电装置并未出现在所有居民的家门口。这个里弄小区公共空间稀缺,思南居委会认为,“一刀切”地利用公共空间,会引起非电动自行车住户的不满,引发邻里矛盾,因此在详细调查电动车居民分布的实际情况后,充电装置才被布设。
与思南居民区相似,广州越秀区黄花岗街云鹤社区多为城中村,存在人口密集、公共空间有限等现实局限,缺少可供改造的场地。为加装电动车充电桩,当地见缝插针利用原闲置区域和卫生死角进行改建。
云鹤南街26号有一个约15平方米的角落原来是一个卫生死角,经常有人往这里堆放杂物、丢弃垃圾,经常被列进待整治名单。街道在该位置搭建棚架、加装护栏,现在这里可提供12个直充端口和20个柜机端口,以供居民群众停车充电。
三元里联社在村外设置区域供电动车停放。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还有居民楼开门就是“野马路”,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公共空间,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记者走访时留意到,上海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所属街道在距大楼不足500米处设置了7个充电桩,以此保障人流密集区域的安全,同时方便居民充电;黄浦区豆市街这条曾经飞线充电严重的小马路,如今在沿街花坛增设了充电桩……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约1.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约1.25万个住宅小区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基本实现全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建尽建”。剩余约500个无建设条件的住宅小区,将通过因地制宜建设露天分散充电桩、充(换)电柜、小区外公共充电设施等方式,实现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
提供多种充电选择
引导群众户外充电
近日,广州三元里禁止电动自行车入村引发热议。据相关报道,三元里街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政策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充电点设置,推动充电桩改充电柜,实现人居住地与车停放地分离。
广州白云区三元里村率先在广州实行村内电动车禁停措施,要求所有电动自行车不得进村停放。三元里联社在村外设置区域供电动车停放。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在充换电柜的建设方面,记者了解到,从市场看,上海充换电柜规模1.5万个左右,由于价格普遍较高,共享换电柜的受众面局限在快递、外卖等行业工作者,目前可为全市80%以上的外卖、快递骑手提供服务。
今年3月,《上海市推动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建设管理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印发。5月,上海市发改委在一则公开回复中表示,《方案》现阶段将充换电柜作为商贸物流发展的必要配套设施,由政府予以必要支持,与市民普遍使用的集中充电基础设施作差异化定位。
上海市发改委在上述公开回复中指出,与外卖、快递骑手不同,普通市民对充电时长不敏感,出于经济性、便捷性等考虑,更愿意使用自己购买的电池和车辆,采用小区集中充电设施充电。
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上海有地方正在尝试降低民众租换电成本。奉贤区奉浦街道秋月朗庭小区门口有一排类似快递柜的共享换电柜,居民手机扫码后就能为电动自行车换电。记者了解到,该充换电柜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居民前往上海电信奉浦街道门店,可选择39元到229元不等的6种月租套餐,在原有等价电信话网套餐基础上,免费获得5个月至36个月不等的每月10次换电券或1个月到6个月不等的每月无限次换电券。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上院佳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点,棚顶悬挂着消防喷淋系统。南方+记者 朱红鲜 摄
设置在公共区域的换电柜,便宜的同时能否兼顾安全可靠?
“充电柜的电力总成需要包覆金属管材,达到防火功效;各电池仓灭火材料应选用更符合锂电池燃烧特性的材料达到快速灭火;充电柜的布置点位应背靠不燃材料,避免引发连锁效应……”奉浦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消防条线负责人周杰表示,会对建设单位给出整改建议,不断增强换电柜和点位的安全性。
目前市民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充电设施,则存在充电价格标准不一的问题。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电动自行车车主普遍对充电定价敏感,“多一分钱少一分钱”都会影响已建成充电桩的使用率。
今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海波曾指出,不少市民选择飞线充电的原因是嫌充电桩充电“太贵了”。他表示,目前充电价格标准五花八门,导致越是价格敏感人群居住的动迁小区、老旧小区、郊区,飞线充电等违规行为越严重,集中充电设备的引导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秋月朗庭小区的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点。南方+记者 朱红鲜 摄
王海波建议将居民区充电桩的安装与光伏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使光伏发电用于充电桩用电,可以有效降低居民充电成本。其实,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已经试点“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建设,向居民提供更加惠民的“1元钱充电6小时服务”。
不过,这种方式需要保证光照充足。在不久前的一场活动中,闵行铁塔公司总经理於强表示,很多居民小区空间有限,车棚又比较矮,光照时间相对不足。所以光伏的投入,在小区场景上难以收回成本,甚至硬件的投入分摊后比目前电费还要高。
在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建尽建”的情况下,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是: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多少算合理?
6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指出,目前部分地区充电收费行为不规范、充电费用偏高,影响了群众户外充电积极性。该通知明确,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严格落实有关电价政策;充电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推动降低充电服务费;推动充电设施由电网直接供电;依法加强监管。
【对话】
上海市人大代表洪程栋:
下一步重点在“拼加改”源头治理
今年6月1日起,修订后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首次施行于2021年5月1日,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非机动车管理法规。
修订后的《条例》有何值得关注的地方?在具体落实层面,还有哪些问题待解?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近日,就上述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洪程栋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
洪程栋长期关注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也写过不少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的建议。2024年上海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快上海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安全设施建设的建议》,建议由相关部门出台推动换电柜落地的政策,统一规划换电柜建设场所,对从事换电运营的企业进行规范管理。2023年上海两会,他建议,快递、外卖行业从业人员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可参照《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对其设定8年的使用年限,以此确保安全。在此次《条例》修订的过程中,洪程栋也参加了相关座谈和调研。
南方+:《条例》在过去近3年的施行效果怎么样?
洪程栋:整体效果还是可以的。2021年5月以来,在加强非机动车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当时《条例》规定“驾驶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均应佩戴安全头盔”,目前在上海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家都自觉佩戴头盔了,这就是一个进步。上海讲究柔性执法,也强调疏堵结合。在这个治理过程中,老百姓也逐渐意识到,不戴头盔其实是给自己埋下了安全隐患。
南方+:此次《条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洪程栋:近些年,电动自行车数量增长速度快,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引发的火灾事故呈高发趋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此次《条例》修订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安全管理;加强客渡船载运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加强对违规充电行为的综合治理;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拼加改”的源头治理。《条例》修订的内容也是通过走访和调研得出的。
南方+:修订后的《条例》落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
洪程栋:现在电动车最重要的问题是锂电池改装问题。“拼加改”现象普遍,监管部门打击难度较大。在生产环节,很多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在车辆出厂时对车辆预留空间,以方便后期对车辆和蓄电池进行“拼加改”,预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流通环节,销售店出售的车辆只要获得产品3C认证即可正常出售,市场监管部门很少在此环节查到违法违规“拼加改”行为;在使用环节,绝大部分“拼加改”行为发生在销售完毕且登记上牌之后,较为隐蔽,且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由不同部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监管部门打击取证难、定性追责难,无法形成全过程的管理闭环。
此次修订后的《条例》明确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拼加改”的源头治理,也加大对从非法改装经营性活动的处罚力度,对“从事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经营性活动或者销售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的”,由原来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改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不过,由于改装超标电池、解除限速等行为,民警很难现场识别、认定,如何加强路面上的执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进行拼装、加装、改装的治理?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如何共享信息,建立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溯源管理机制,通过这套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管控拼装加装改装行为,这都需要给执法者提供一些法律依据。但是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均涉及到顶层设计,难度较大。
南方+:走访过程中,你了解到民众比较关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哪些方面?
洪程栋:一是停放和充电场所。不能进楼入户充电,但是要有地方停、要有地方充。上海老旧小区的安全充电设施还相对匮乏,不过,现在上海推进充电桩建设的力度很大。在公共空间稀缺的小区增设停放充电场所,“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方面受惠于上海相对包容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依靠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的共治作用。
二是价格敏感,老百姓关心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希望这个费用尽量不要比正常电价高出太多。
【文字】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张笛扬
【摄影】南方+记者 董天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