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3类停车发展分区、严控区高收费!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出炉

南方+ 记者

在东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12.48 万辆、机动车泊位约为212.46万个,城区、水乡片区泊车总体供需矛盾不突出。但从配建情况来看,东莞路内泊位占总泊位17.0%,远高于国家相关规定的8%,路内、路外停车泊位供给比例出现“倒挂”。

近日,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出台了《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位三类城市停车设施作出了具体规划。未来,全市将划定3类停车发展分区,相应采取不同的停车管理政策。

东莞这些地方停车难

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12.48万辆,供应机动车泊位约为212.46万个,全市泊车比约为0.52。

其中,城区片区、水乡新城片区泊车比例为0.84、0.74,总体供需矛盾不突出;其余四大片区介于0.45~0.60 之间,泊位缺口接近 50%,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而在镇街(园区)层面,仅东城、南城、松山湖、洪梅、凤岗五个镇街泊车比大于或接近 1.0,供应大于或接近需求;东坑、麻涌两个镇泊车比为 0.9~1.0,万江街道泊车比介于0.8~0.9,总体供需矛盾较小;谢岗、道滘两个镇泊车比介于0.7~0.8,总体供需矛盾不突出;其余各镇街(园区)泊车比介于0.10~0.70,停车泊位缺口较大。

从停车泊位供给数量来看,城区片区(含石碣、高埗)泊位供给最多,约63.49万个;其次是松山湖片区47.31万个、滨海湾片区35.65万个、东部产业园片区29.24万个、东南临深片区20.86万个,水乡片区最少为15.91万个。

东莞市停车分区划分图

部门表示,东莞目前“停车难”的原因,从停车规划管控来看,一是对中长期小汽车增长趋势预估不足,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长期采用低标准,建筑物配建泊位历史欠账过多导致机动车泊位供应整体不足;二是规划公共停车场多为旧村、厂房或涉及非建设用地,落地实施难。以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坑镇、松山湖片区寮步镇、水乡新城片区望牛墩三镇为例,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实际建成率均低于 10%。

此外,停车建设实施立体开发不足、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积极性低,停车管理停车收费标准偏低、执法管理不严、信息化建设缓慢也影响了整体效果。

东莞市现状机动车泊位供给分布图

至2035年,东莞市基本车位需求为 453 万个

《规划》表明,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发展至快速增长期,并将步入饱和期,预计将来总量达到453万辆。

考虑城市空间、交通情况、人口结构及能源限制等因素,未来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较慢增长,预计2028年达到高峰,往后逐步减少并趋于453万辆,至2035年东莞市基本车位需求为453万个。

东莞市各镇街(园区)2035 年机动车保有量预测值

结合前述“基本车位需求预测”“出行车位需求预测”分析可知,至2035年,东莞市全市各镇街(园区)基本车位、出行车位需求分别为453、90.6万个,总停车泊位需求为543.6万个。

东莞市各镇街(园区)2035 年机动车停车需求预测

《规划》列出了东莞停车发展目标,其中,近期目标为:以扩大停车设施供应为主,调控需求为辅,科学推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停车供需矛盾总体上有所缓解。

具体包含以下措施:

规范停车泊位供给:2023-2025年全市合计供应机动车泊位不少于 30 万个,每年度供应机动车泊位不少于 10万个;

缓解重点区域矛盾:市中心城区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得到缓解;

停车泊位错时共享: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优先实施停车泊位共享,盘活现有停车设施资源;

停车收费差异管理:差异化停车收费管理政策有效实施,“停车入位、停车付费”形成社会统一共识;

停车智慧运营管理:停车泊位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与机制成熟运行,完成全市停车泊位登记;

完善停车体制机制:建立市镇两级停车相关部门高效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部门联席制度作用。

而中远期目标则为:以停车需求管理和停车场建设并重,逐步形成与城市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

东莞六大片区近期拟建公共停车场布局图

全市划定3类停车发展分区

考虑未来全市不同区域功能定位、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土地开发强度、公交服务水平等因素影响,《规划》将东莞市划定 3类停车发展分区:一类区(严格控制区)、二类区(适度控制区)、三类区(适度发展区)。

一类区:停车严格控制区。该区域用地开发和交通集聚强度高,提倡公交和慢行优先,不鼓励私人小汽车交通,必须严格控制停车泊位的供给;配建停车的主体地位明确;强化执行停车需求管理力度,制定高停车收费标准;积极引导和支持公交方式优先,制定全面的停车管理策略。

二类区:停车适度控制区。该区域提倡慢行与公交的优先发展,私人小汽车交通可作为适当补充;通过调节区域内部小汽车的比重,适度控制停车供给规模,提升交通组织的整体性和交通环境的集约性;制定合理的停车配建标准和收费标准,停车管理要有策略引导。该区域一方面应加强交通管理,适度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另一方面可对现有停车资源进行挖潜,鼓励配建停车场在空闲时段内对社会开放,实现停车资源在时间维度上错时共享。

三类区:停车适度发展区。除一类、二类以外的区域,考虑建设用地相对宽松,路网密度较低,公交和私人交通可协调发展,停车设施建设应实行较高的标准,确保停车需求的基本满足。该区域应充分保障停车泊位的供给,一方面应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合理控制和预留停车设施用地;另一方面应重视配建停车设施的建设,建筑配建指标取高标准。

同时,基于三类停车分区,根据不同分区停车管理政策,对各类建筑配建指标进行差异化综合考虑。东莞市六大发展片区确定不同的停车配建指标调整系数。其中,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调整系数取1.1~1.3,东南临深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调整系数取1.05~1.2,水乡新城片区不做调整为1.0。

近期需清退路内停车泊位约0.45万个

调研情况显示,目前,东莞全市配建停车泊位占总泊位73.62%,低于《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85%以上要求。路外公共停车泊位占总泊位9.38%,低于《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10~15%要求。

但路内泊位占总泊位17.0%,远高于《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交管〔2019〕345号)不得超过泊位供给总量的8%要求,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与路内停车泊位供给比例出现“倒挂”。

在使用情况方面,目前,全市共约3360条道路设置了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其中2220条道路尚未进行收费,占66.07%。免费停车路段中白天超过85%的路段路内停车位处于全部被占用状态,夜间则高达93%。对于停车收费的路段,停车位处于被占用状态的道路约白天约为78%,夜间约为87%。还存在没有划设路内停车位但被占用停车的道路约3430 条,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运行。

因此,《规划》提出,按照“至2025 年,路内泊位控制在总量的 15%以内”的要求,该阶段以规范秩序为主,主要对路内停车泊位开展系统排查,撤除不规范、不合理以及影响道路安全与畅通的路内停车泊位。东莞市现状路内停车泊位规模为36.12万个(含村、社区内部路内停车泊位),近期需清退路内停车泊位约0.45万个(含村、社区内部路内停车泊位)。

南方+记者 欧雅琴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